苏州镇湖诗词 苏州镇湖

苏州镇湖诗词 苏州镇湖

关于江南的诗词忆江柳 白居易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
早晚复相逢 。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 。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 。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 。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
[编辑本段]源流 原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春去也》,忆江南唐代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本调遂改名为《忆江南》 。
《金奁集》入"南吕宫" 。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
"二十七字,三平韵 。
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
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 。
宋人多用双调 。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本调二十七字 。
首句为三字句 。
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 。
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 。
第四句为平起平韵之七字句 。
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 。
此调三、四两句,其句法全与平起七言诗中之颔联无异;是以作者多用对偶,以求工整,历来词家,正多其例也 。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编辑本段]白居易《忆江南》赏析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