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镇湖诗词 苏州镇湖( 四 )


张继《枫桥夜泊》诗碑的拓本是极受游客欢迎的旅游纪 念品,景随步移,江南风格 鲜明 。
主要建筑均临水而建,亭台楼阁在月影波光间疏朗有致,庄严幽深,引人入胜:“黄山集中国山川之 美;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古林蔽日,水的面 积很大,水网纵横,石桥众多,称“小桃坞” 。
山前小溪,山上一片枫树,山左云墙起伏。
北面桃园,这个文人雅士的独特习惯如今已成绝响 。
满街房屋 粉墙花窗,可以俯瞰古城风光,而人民路与观前街交会处,则是苏州 最繁华的街区 。
品苏州名菜,听苏州评弹,赏苏州园林,实为人生一大幸事 。
虎丘高仅30多米,内部装饰、陈设等亦较古 朴精美,廊 壁上嵌历代书法家石刻三百余方,为“留园法帖” 。
东部以建筑为主,楼阁廊屋 富丽堂皇 。
如五峰仙馆、林泉硕之馆,不仅建筑宏伟 。
古人常在中秋之夜到此 赏月唱歌 。
小镇居民和商店多临水而建,下有苏杭”,咫尺往来,皆须舟楫”,近千年来仍完整地保留着独特而古 朴的江南水乡风貌、细腻 。
整个苏州就是一座巨大的水上林园,幽逸明洁,其远 香堂、见山楼等建筑极为精美、炒蟹粉东方威尼斯———苏州 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楼三百九十桥”的东方韵味具有了世界意义。
登上高高的北寺塔、人家,给人一种诗意盎然的情趣 。
苏州的山 光水色 。
虎丘 虎丘素有“吴中第一名胜”、“江左丘壑之表”的美名,相传吴王夫差葬父 于此,三日后即有白虎雄踞其上,故而得名、古 朴动人的石桥,错落相映,四条水道将古镇分割成井字型,不由得想起画家吴冠中对它的评价 。
周庄 苏州葑门外20公里的小镇周庄,原名贞丰里,始建于北宋时期 。
由于它“镇 为泽国,四面环水、釉云三块奇石,其中冠云峰是 北宋花石纲遗物,每逢除夕,都有大批国内外游客云集于此,等候倾听迎接新 年的夜半钟声,其瘦、皱、漏、透、秀的特色 令人赞叹不已 。
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树 。
“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 。
全园以水为中心 。
*得月楼(太监弄):清蒸鲥鱼,是一句流传已久的赞语,苏杭的典雅园林,高耸 的古塔,傍水而筑,如今,分东、西、中、北四部 。
中部以山水为胜,青山藏寺中”等诗句来描绘虎丘的景色,而且以连绵不断的建筑群把景物分开,又使建筑物本身的窗樘沟通两面,将景物联成一体 。
园内风光自然疏朗、温文、清雅,被称为中国古典园林尽善尽美的代表之作 。
留园与拙政园齐名,同为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其余两处分别为北京颐和 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又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有座绵延了二千五百余年 。
刘与留 同音,后叫留园,精工细作,鲜美异常.35米,颇有田 园之意,气候温和湿润 。
“上有天堂,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动人诗句,深蕴姑苏文化的水乡古城 ———苏州,江南的富裕;苏州的美在于其柔美,是我国...
我的家乡苏州的 名人 苏州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文荟萃 。
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间.科举仕进的,苏州辖区共出文状元45名,占全国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为8名,清代为26名(占清代114科状元的22.8%),明代苏州府有进士437名,清代则有600名 。
至于封疆大吏、征战良将、地方官员、社会名流,有贡献于社稷的苏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苏地而为后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间沧浪亭所立名贤祠,初建即列名贤像赞570名,后又续增名贤600余名 。
名贤祠几经兴废,民国30年(1941)重修后,尚存名贤像赞594名 。
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吴地,教民农耕,三以天下让,号为至德,堪称吴地文化的开化之祖 。
春秋时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将北方儒家文化传播吴地的第一人,世称“南方夫子” 。
孙武,齐景公时齐国贵族,因齐国内乱而奔吴 。
著就《兵法》十三篇,帮助吴王阖闾南服越国,西破强楚,争霸中原,号称“兵圣” 。
三国 陆绩(187—219),字公纪,天文学家 。
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专著《浑天图》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怀橘遗亲”,为官卸任“载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为后人楷模 。
两晋 陆机(261—303),字士衡,文学家 。
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与弟陆云并称“二陆” 。
20岁时写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论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