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古诗词有感 好听的古诗词( 三 )


“行到水穷处,坐看风云起”是一种意境美;“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一种感情美;“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是一种奉献美……我爱这古诗词的美,也爱这美的古诗词 。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古诗词、热爱古诗词,并一传十,十传百,让更多人发现古诗词的美!...
求关于中华经典古诗文感想的朗诵稿吟诵——感悟——积累,是学习古诗文由感知到化解再到吸纳的客观的心理过程 。
没有吟诵的形象感知,就不可能有读者个性化的解读感悟;也只有历经这样的解读感悟,才能达到对古诗文精粹的吸纳,并进而积淀成为骨中之钙,血中之盐,成为心灵世界一股长流不绝的甘泉 。
在中学课本中,古诗文作品以其精练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意境而深受学生喜爱 。
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古诗文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在阅读中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并能加强文学修养,加深文化底蕴 。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呢?一、了解文化情感历程,赏析作品,以情感融入 。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古诗文尤为灿烂 。
纵观古诗文文化历史,我们发现:不同社会环境,文化时期,表现的情趣、理趣和主旨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多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投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
”这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欣赏者所起的作用是何等重要 。
中国的古诗文以情取胜,就要引导学生从情感入手来正确理解古诗文作品 。
由于中学语文古诗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有爱情友情,焉能忘怀的;有伤秋悲春,低吟浅唱的;有恬淡闲适,任我逍遥的;有天涯游子,思乡念亲的;有奇思妙想,自成境界的;有宦海浮沉,报效祖国的;还有红颜薄命,绵绵多情的等等 。
在这些浸透着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诗文中,不仅蕴藏着作者人生的际遇,还有时代的风云交会;诗歌王国里的绚烂多彩,也蕴藏着五千年来的悠久文明,中华民族的情感历程 。
而我们的学生由于文学水平、艺术爱好、性格特点、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和差异,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就会不同 。
为此,在教学中,就要帮助学生对作品背景、语言、意境、情感的分析去完成认知过程,用心灵去感悟它,乐其所乐,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文化的熏陶 。
二、挖掘古诗文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
精美的古诗文往往只给读者提供一个艺术框架,它用有限的语言引导读者进行无限的想象,进行审美的创造,生成丰富的“意外之象” 。
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意念情感的需要而选择的能够引起某种联想的具体物象的语言艺术形象,它是作者观念的物化,是作者充分调动语言的意象性、可知性,用无言胜有言去唤起读者强烈的五官感觉印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的具体表现,用语言、回味来创造“意象”,立“象”以尽意 。
在教学中,许多古诗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空间: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的“空里流霜不堂飞”,为了突出月夜的寒冷幽寂,诗写了“飞霜” 。
空中的“飞霜”,本是违背常理的,但“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它却比实际现象的形象更真实、更典型,因而更美 。
还有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种借助于现成的意象来表达某种特定情思的艺术手段,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借助了月亮这一自然物象,“月”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有思人、思乡的特定内涵,而留下了“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想象 。
三、以旧翻新,借诗词增文采,添才情 。
古诗文的语言精练、含蓄、意味深长 。
或优美流畅,或平仄起伏,读来琅琅上口 。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如果能引导学生写作时恰当地借用几句古诗文名句表情达意,就会使学生显示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为作文增光添彩,且读来韵味无穷 。
再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旧翻新,就能凸现学生的文学功底和内涵 。
比如学完《春望》可引导学生这样翻新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
夜来风雨声,作业知多少 。
”以此来抒发读书的辛苦,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