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古诗词有感 好听的古诗词( 五 )


边塞田园山水的不用说,就是《长恨歌》这样的作品,甚至都可以画出来 。
这好似《清明上河图》可以用诗歌写出来一样 。
古诗确实已经不再是诗歌乃至文学的重要部分,它余音袅袅的韵味却依旧缠绕在有数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
毕竟,古诗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
【楼主】完全按照您的要求来的,适合您当前水平演讲,若您觉得满意,望多多支持哈!!!
有关学习的诗词古文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真宗《劝学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王安石《劝学文》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 。
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
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感人的古诗? 观刈麦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这首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
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
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
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
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
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
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
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
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
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
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
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 。
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
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 。
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 。
《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