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 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四 )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 。
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
首先要大胆地“放” 。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 。
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
其实是巧妙地“扶” 。
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 。
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 。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老师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 。
孙老师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 。
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 。
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 。
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 。
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 。
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 。
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 。
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 。
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
小学古诗词教学反思小学古诗词教学反思是一个很需要研讨的问题,必须引起教材编写、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
一个是选材,是否合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否对古文字词能把握 。
二是如何把古诗传授给学生,需要把握那些重点 。
达到什么程度 。
个人认为,这些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解决的 。
在这个栏目也不适当 。
下面的文章可做参考 。
小学生古诗词教学反思 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内涵 。
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古诗教学的几点方法: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 。
通过吟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 。
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
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
初读,感受诗意 。
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
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 。
精读,加深理解 。
初读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 。
品读,深化理解 。
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