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历史学古诗》读后感精选( 四 )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以前错过了太多美好的诗意 。我的本科大学在内蒙古工业大学金川校区,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 。当时好多亲友问我到哪里读书了,我只能说出一个呼和浩特,现在想想是多么low,如果那时我读了蒙曼老师这本书,就可以这样告诉他们,“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写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敕勒川,而我读书的地方,就是在敕勒川,如今的名字是土默特左旗 。甚至可以接着把书中敕勒川大将斛律金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当年他就是唱这首民歌激励了残兵败将,置死地而后生 。同样,木兰诗也发生在那一带,因为“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黑山就是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 。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初中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老师给我们讲,学数学有什么用呢?除了用勾股定理测量一下门框,好像找不出其他作用,那么数学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它只是让你锻炼一种思维的能力 。袁腾飞老师讲,学历史有什么用呢?至少有一个作用,就是在大家在餐馆吃饭的时候上来一盘宫保鸡丁,学过历史的人就能跟你讲这个菜是清朝的时候山东巡抚丁宫保发明的,所以叫宫保鸡丁 。那么学诗词有什么用呢?在此我也明白了,往近了说,再出现某个诗词中的地方或名词的时候,你可以避免我当年的尴尬、可以侃侃而谈,往远了说,领会了诗词可以对我们的创作有极大裨益 。其实,我们何必要那么急功近利地追求非得学有用的东西呢?对于自己的职业当然得学有用的东西,因为要靠着它们挣钱吃饭,可是除此之外则没必要太重视有用没用 。白岩松说过,人生就是由这些没用的东西组成的 。
《顺着历史学古诗》读后感(四):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通读之后,爱不释手,意犹未尽,产生了久违的不忍卒读之感 。
中国的诗词是多么美好,是先人们留下的传家宝 。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多少战火和动荡的洗礼,太多宝贝被毁灭了,诗词通过文字的魅力传承了下来,是为数不多的目前能见识到的文化瑰宝 。只是古代太遥远了些,经过晚晴和民国时期的语言文字改造,以及十年浩劫造成的文化大断层,好多诗词中的字词和如今大不相同或者极少使用,造成解读起来就像破译密码一样 。而且诗词是经过文字推敲和提炼之后高度浓缩的产物,如今社会人心浮躁,能静下心来解读与品味诗词之美,真的需要时间和耐心 。
要解读密码或者代码,只看代码是不够的 。没有注释你就不明白里面的变量和定值是什么含义,没有相关的设计文档你就不懂代码的设计原理和应用范围,只有掌握了注释和设计文档你才能搞明白代码的含义,再在软件上跑几遍代码才能运用自如 。诗词也是一样的,好多字眼儿现代人看不明白,必须要有注解才能弄明白,比如朱熹的《春日》这首诗,我打小就会背,背的滚瓜烂熟,但里面有一句“等闲识得东风面”,我却是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含义 。“等闲”一词现代用的不多,等闲之辈,就是稀松平常的意思 。“东风面”更让我摸不着头脑,以为是在找风向呢,多亏蒙曼老师的讲解让我知道了,古人把四季和四方(其实是五季和五方)关联了起来,东风就是春风的意思,“东风面”就是拟人手法,“春风的面容”,这句诗的含义是“普通人都能轻松地感受到春风吹来,知道春天来了” 。这些字眼儿没有注释则难以理解,就像代码的注释一样 。可是只有注释也不能完全感悟出诗人所有的想法,就像这首诗,字面意思仿佛就是朱熹到户外郊游,感受到了春天到来,万物更新,欣欣向荣 。这个时候就需要历史背景知识了,也就是作者写诗的时代创作背景 。当时是南宋,北方都在金人手里,孔子的故里——朱熹的神往之地——泗水之滨也在金人手中,朱熹是到不了那里的,所以这首诗里的春景是作者臆想出来的,而春风也不单单是指春风,更是指代孔孟之道 。如果想领会到这个层面,就得依靠像蒙曼老师一样的高人指点,也就是创作背景知识,相当于代码中的设计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