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实验产生了怎样的观点( 二 )


1924年 , 美国科学院的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决定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一项研究 , 探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对工人工作效率的影响 。这项研究被称为“霍桑实验”,领导并完成这项实验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梅奥教授 。这项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照明实验,目的在于调查和研究工厂的照明度与作业效率的关系 。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并没有单纯的直接关系,但生产效率仍和某种未知的因素有关;
2继电器装配室实验,目的是要发现休息时间、作业时间、工作形态等作业条件与作业效率的变化存在何种关系 。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不是作业条件,而是员工的情绪 。影响员工情绪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的人文环境即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
3访谈计划,目的是了解如何得到员工真正的内心感受 , 进而了解倾听他们的诉说对解决问题的帮助,最终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结果发现解决员工的不满情绪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 。
霍桑实验是关于人群关系运动的实验研究 。霍桑实验得出了工人不是只受金钱刺激的“经济人” , 而个人的态度在决定其行为方面起重要作用的结论 。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 , 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
霍桑实验的时代背景
从20年代美国推行科学管理的实践来看,泰勒制在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因而引起了工人们的强烈不满,并导致工人的怠工、罢工以及劳资关系日益紧张等事件的出现 。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体力劳动也逐渐让位于脑力劳动,也使得西方的资产阶级感到单纯用古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控制工人以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 。
霍桑实验是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 。。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在将近8年的时间内,前后共进行过两个回合:第一个回合是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赞助下进行的;第二个回合是从1927年至1932年,由梅奥主持进行 。整个实验前后经过了四个阶段 。阶段一:车间照明实验——“照明实验” 照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弄明白照明的强度对生产效率所产生的影响 。这项实验前后共进行了两年半的时间 。阶段二: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 福利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找到更有效地控制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 。梅奥他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 , 排除了四种假设:(1)在实验中改进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可导致产量增加;(2)安排工间休息和缩短工作日 , 可以解除或减轻疲劳;(3)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4)个人计件工资能促进产量的增加 。最后得出“改变监督与控制的方法能改善人际关系,能改进工人的工作态度,促进产量的提高”的结论 。阶段三:大规模的访谈计划——“访谈实验”访谈实验的目的表明管理方式与职工的土气和劳动生产率有密切的关系,工人由于关心自己个人问题而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 , 所以管理人员应该了解工人的这些问题 。阶段四: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实验——“群体实验” 这是一项关于工人群体的实验 , 其目的是要证实在以上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似乎感觉到在工人当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的组织,而且这种非正式的组织对工人的态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以及他的助手们最后得出结论:受试者对于新的实验处理会产生正向反应,即由于环境改变(试验者的出现)而改变行为 。所以绩效的提高,并非由实验操控造成 。这种效果就是我们所称的“霍桑效应”或“霍索恩效应”(Hawthorne Effe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