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亚文化( 二 )


亚文化,通常是指种种非主流、非普适、非大众的文化,体现为某些特定年龄、特定人群、特定职业、特定身份、特定生活圈子和生活状态的特定文化形式、内容和价值观 。
比较常见的,如嬉皮士文化、粉丝文化、嘻哈文化,以及爵士音乐、摇滚音乐等等,常常在不同时代被看作亚文化现象 。
亚文化群体,许多是所谓弱势群体、边缘群体 , 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亚文化则是青少年亚文化 。
扩展资料:
应该承认,亚文化是客观存在 , 它反映的是部分没有或者暂时没有进入主流社会体系、获得主流文化认可的“边缘”或者“孤独”人群的文化自我认同 。
所有亚文化都体现一定程度的亚文化人群的合理需求 , 主流文化只有融合这些需求,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而不至于限入因循守旧的窠臼 。
事实上,如果没有对各种民间诗歌音乐的吸收和整理,就不会有“诗三百篇”,也不会有不断推陈出新的唐诗宋词元曲;当年的通俗音乐也曾经是亚文化,但如今已经成为主流文化一部分;爵士、摇滚,在中外都曾经一度被视为离经叛道,而今早已成为主流音乐重要分支 。
从历史上来看,从“对峙”走向“转化”,既是主流文化应对亚文化挑战时应有的态度,也是主流文化自身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客观需要 。
第一 , 对亚文化应“去粗取精” 。
不少亚文化往往会直接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甚至生理需求,宣泄功能比较突出,文化上往往会带有某种“本我”的“粗鄙性” , 例如有时较多地使用污言秽语,有时只强调自我感受,暴力、情色等因素也比较普遍,存在某种攻击性、叛逆性倾向等 。
主流文化在对待这类亚文化时 , 应尽可能将这种宣泄性需求通过“净化”方式加以过滤,吸收其原生态的生活质感、艺术的生动性和想象力、情感表达的创新性 , 使之符合主流价值的文化要求 。
在这方面,说唱音乐的主流化、摇滚文化的变化,就是比较现实的例子 。“街谈巷说 , 必有可采”,去掉亚文化中的“粗鄙性”“原始性”,将亚文化的情感表达“艺术化”“社会化”,也是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趋势 。
第二 , 对亚文化应“去伪存真” 。
亚文化由于其“地下性”,往往会用更加夸张、激烈,甚至偏激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早就有学者认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会刻意“罗织”一种“与众不同”的“狂欢”风格,用“被建构性”区别于主流的传统性 。
特别是在互联网和市场化背景下,一些新兴传媒平台和逐利资本会利用这种“夸张性”吸引眼球、带入流量、获得回报 。商业动机使得亚文化的“虚饰性”“表演性”变本加厉,更加扭捏作态 , 从根本上背离亚文化本身的“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