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有各种分类方法 , 罗伯逊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等 。如年龄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 。
由于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
扩展资料
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那种“披头士列侬式”“充满愤怒”的抗争意识弱化,即反叛阶级、种族、性别主流文化的意识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抵制成年人文化 。虽然这种反叛意识隐而不彰,但仍然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总体上看其特点是:
一、以反抗成年人文化即英国学者克拉克所说的“父母文化”为特征,例如,追星族与追星文化被约翰·费斯克看作是抵抗主流文化意义的一部分,费斯克在他的《追星族的文化经济》一文中说,追星文化即是对主流文化意义的抵抗,追星族典型地与主流价值系统所鄙视的文化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
我们可以找到偶像崇拜的心理学依据,但现实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近几年出现的“哈韩”、“哈日”现象,是偶像亚文化的典型 。这表明偶像亚文化在青春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社会并没有为心理断乳期青少年准备好合适的文化形式,因此,他们对成年人强加的文化产生抵触在所难免;
二、突出了游戏、发泄特性,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就有类似的特点 。“玩耍”成为接触媒介的一个主要特征 。
当下青少年使用的媒介主要是网络、电视、时尚杂志、卡通读物、言情类的图书,以及一些信息技术衍生媒体如MP3、手机等,而新兴媒介的使用主要表现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等,这些都带有玩耍的特性;
三、表现为旷日持久的狂欢活动 , 而这主要表现在媒介使用领域尤其是新兴媒介的使用上,青少年是把接触媒介看作是一种“狂欢仪式”,与以往不同的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为青少年创造了自己的独立社区 。进入这一社区意味着仪式的开始 。
这一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自然就有着自身的特殊内涵,与以往的素养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异 。父母和教育界人士对青少年的新媒介使用往往充满了恐慌,甚至认为使用新媒介就会导致堕落 。一种在背离父母主流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其实在一个多元化社会 , 青年亚文化应该有其合理的存在空间 。新媒介本身并无害,但其所荷载的内容以及使用方式却是问题滋生的空间 。正如大卫·博金翰(DavidBuckingham)在其著名的媒介教育著作《童年死后:成长在电子媒介时代》中所说,“对于成长于电视时代的人们来说,新兴的电子媒介越来越难以理解和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