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原文(24)


布景道具
布景
(1) 写实型布景 。以写实产生意境的手法,时空变化不大,却能在观众中产生一定的幻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上海越剧院演出的《西厢记》《红楼梦》,静安越剧团演出的《光绪皇帝》等剧的布景 。
(2) 虚实结合型布景 。这是越剧布景大量采用的方法 。一种是小装置(从40年代“样式化装置”发展而来) , 设计景物以局部形象为主,省略其他 , 由观众的想象去意会全局 。这种布景留有较大的表演空间,如上海越剧院演出的《三看御妹》、少壮越剧团演出的《李翠英》等剧 。另一种是大小装置相结合的布景(即写实布景与小装置相结合),如上海越剧院演出的《祥林嫂》《北地王》《金山战鼓》等剧 。
(3) 中性和特性的布景 。它是在吸收话剧布景表现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越剧自己独有的舞台美术语言糅合而产生的 。在运用上既有统一性,又有多变性 , 使不同的场景产生和谐美,又不失各个场景的规定情境及自己固有的特点 。如上海越剧院在80年代演出的《汉文皇后》等剧 。
(4) 装饰性布景 。它在“守旧”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创造,常用在时空变化较大、传统表演手法较浓的剧目中 。如上海越剧院演出的《盘夫索夫》《打金枝》《碧玉簪》等剧 。
(5) 借鉴民间艺术风格的布景 。它把特定环境与装饰性糅为一体,如把民间剪纸、皮影艺术手法吸收运用 , 具有较强的民间艺术韵味 。如上海越剧院演出的《白蛇传》、《十一郎》、现代剧《纺纱闯将》等剧 。
服装类别及特点
越剧在小歌班初期,戏中角色的穿戴大多数借用生活中的衣衫、长袍、马褂,扮官宦的也有用庙里的神像蟒袍 。后来向绍兴大班行头主租用戏装 , 放在篾篓里,挑着走村跑镇,这是越剧最早出现的衣箱形式 。租赁行头多以袄、衫、蟒、靠、箭衣为主 , 行头样式,基本上是绍剧、京剧传统样式 。
20世纪20~30年代绍兴文戏时期,受上海京剧衣箱制度影响 , 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服装开始分开 。主要演员穿“私彩行头”(又称私房行头),由主要演员负责添置;一般演员及龙套、宫女等群众演员,穿“堂中行头” , 这类行头由班主或香衣班头出资租借 。由于当时观众既要看演员又要看行头,促使一些名演员竞相炫耀私彩行头,有的小旦演出时 , 在一个晚上连换10多套服装 。有人称这时的越剧服装是“杂乱无章”时期 。
越剧服装设计开始于1943年(即民国32年) 。专业舞美设计韩义在《雨夜惊梦》中,对剧中魔王及4个小鬼的服装作了设计;是年11月,袁雪芬主演《香妃》时,因剧中人物有兄弟民族及出场人物身份较多,力求艺术上的统一,全部服装由韩义统盘设计,由演员自己置办 , 戏院老板根据角色主次贴一部分置办费 。这是越剧服装的一大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