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原文(25)


40年代后期,越剧服装改革通过不断艺术实践,总结成败经验教训 , 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成长起了一批专业设计师,如幸熙、苏石风、韩义、张坚安以及新中国诞生后成长的陈利华等 。
越剧服装在配色上,突破衣箱常用的“上五色”和“下五色”的规范 , 增加了大量的中间色,具有淡雅、柔美、简洁、清新的特色,加强了优美、柔和的感觉 。在衣料上,不再用传统服装反光较强的软缎 , 而主要用无反光的绉缎作面料,兼用丝绒、乔其纱、珠罗纱等,水袖则用无光纺 。服装的款式和佩饰,从中国传统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和民间美术中借鉴 , 创造了自己的新式样,然后按人物不同需要,配上云肩、项链、飘带、丝绦、玉佩等,使服装变化丰富起来 , 并且带有历史时代感,但以明代款式居多 。60年代以后,衣料试用了新颖的产品,使设计的天地更为广阔 。有些利用古色古香的绸缎纹饰代替绣花,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 。
由于不懈地探索和积累 , 越剧服装的轻柔、淡雅、清丽的独特风格,不断巩固和发展,并在国内外演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成为我国戏曲服装中另一种服装风格样式 。
古装衣
古装衣是越剧的特色服装 , 在剧中年轻女子和中年妇女经常穿戴 。上衣有水袖或本色连袖,外加云肩或飘带;长裙上搭配有短裙、或中裙、佩、腰带、玉饰 。短、中、长裙又有折裥和无折裥之分 。按身份不同,古装衣又分为仕女衣、民间衣、宫装衣 。其特点是裙长衣短,胸腰收紧,形体分明 。
越剧蟒
越剧蟒首先在色彩上 , 不再按传统的上五色的蟒,分阶、分身份严格穿戴的衣箱制,而是下五色、间色的都有,但又参照上五色色阶等级制的习俗,在间色中选择 。如《打金枝》中蟒的色彩、纹样更简炼更随意 , 《孟丽君》中用了许多的间色蟒袍 。另一种方法是参照历史典律和官阶运用色彩,如《长乐宫》中老皇帝穿黑衣,用“黼”、“黻”、“粉米”、“日”、“月”、“宗彝”、“藻”、“山”、“星”、“华虫”、“火”等象征性图案 。越剧有时把传统的“蟒”改为袍制,叫蟒袍 。在制作上和传统的“蟒”有很大的区别 。蟒不再是整件夹里 , 而前后是麻衬 , 使前后挺括硬撑,以显官风十足 。发展到后来 , 蟒的前后内衬有的干脆不用麻衬 , 用布刮浆代替 。
越剧靠
越剧男班早期都用传统大靠,女班也沿用传统大靠(硬靠) 。改革后,武生很少用靠旗、靠肚,小生串演武生更不用靠旗 。“靠身”、“靠脚”、“靠肩”,不再用“网子穗”或“排须”、搂带,一般也不用双层靠肩 。靠肚不再是传统的平面一大块 , 改为围腰的“腰包”再束虎头腰带 。靠衣不绣花 , 都用甲片 。民国33年春 , 袁雪芬饰演《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所穿戎装 , 甲片开始用铜片 , 上甲、下甲都用 , 以后,纹样有“鱼鳞甲”、“丁字甲”、“人字甲”、“龟背甲”等,有金绣,也有用金缎、银缎剪贴 , 或金银宽边花版线缝纫上去 。护心镜有用克罗米铜泡,或盘金、盘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