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谢赫的“六法论”( 五 )


谢赫《古画品录》开头第一句就是"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所谓的画品,就是指那些画作的高低 。从这里看出,谢赫写书的原意是收录古画 , 并且评判出高下 。那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 就是"六法"能"六法皆备"的属于第一品 , 不过寥寥两三人而已 。那么就看出来,"六法"最初的出发点是评判绘画作品的优劣而不是指导如何去进行绘画创作 。
按此理解,张和钱的注释都能说通,但两者包含的意义已经有不同,这样如何去理解?看来还得回到绘画史本身去 。
谢赫是南朝人,中国历史发展南朝之前是两晋,再往前推,三国,两汉,秦,战国春秋 。。。。。在南北朝朝之前,中国绘画并无人物山水花鸟的分科,绘画最大的作用就是记叙,记录,传递信息"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用今天话说大意就是:图画的作用,就是用来记录各种变化,让人明白什么是好坏 , 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 。简单的说就是叙事,叙述大千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包括神话传说宗教等等 。因此,绘画最早发展的类别是人物绘画,因为中国思想里面"天人合一"人,是不缺少的主体 , 甚至于宗教绘画都是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这比西方文艺复兴才开始拟人化叙述足足提早了一千多年 。
现存能看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公认的是东晋顾恺之 。顾之前的人的作品更多的是记载或者画在墙壁和寺庙甚至墓室里面,基本看不到作品本身的样子 。顾恺之的代表作是《洛神赋图》,根据魏曹植诗歌描写的与洛水女神的故事描绘而成,里面主要以人物为主体 。
古人在绘制这些内容时候采用的是手卷形式,这也是最早最传统的绘画形式,一直到唐的人物画都在使用 。手卷的布局以及特殊阅读方式被陈丹青称为"静态的**"---一幅长卷分成若干的场景,不同场景有相应的内容和人物 。而到了南北朝,传统的叙事长卷外,更增多了一样---佛教绘画 。南北朝正是第一次佛教传入并兴盛的时间,由此产生了大量寺庙,也需要大量的佛教绘画 。而被谢赫评为第一品的前两名:陆探微,曹不兴,前者绘画叫"陆家样"后者跟唐代画圣吴道子并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这两人都是都是以宗教绘画出名 。
正是在此背景下,谢赫提出的"六法"很明显就是针对当时的绘画 , 而唐代张彦远的注释也是根据唐之前的绘画,唐代最兴盛的依然是叙事性绘画和人物画例如《捣练图》《拈花侍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等,只是此刻连背景都省略了,更注重人物的描写 。而我们熟知的两大宗--山水,花鸟,则是五代两宋才发展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