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谢赫的“六法论”( 六 )


钱钟书是现代人也是学问大家,他对谢赫的注释着眼点是在他所看见和认知的绘画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今天 , 可谓门类纷呈种类繁多 。张彦远的注释显用于对今天对绘画的评论有些勉强"气韵生动 , 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例如里面骨法用笔一项,就稍显单一了,因为最初针对的是人物绘画 。而山水花鸟的用笔岂止"骨法用笔"这么简单?钱钟书的注释"生动,用笔,象形 , 赋彩 , 位置,模写"大大的拓宽了六法的广度,光是"用笔"一项便可以有很多很的讨论空间 。
由此可见,张彦远的注释是符合谢赫本意的,而钱钟书的注释赋予了"六法"新意 。不管本意还是新意,足以证明中国传统绘画的生命力和发展的空间还有很大,并不是想某些人所叫嚣的"中国画已死"中国绘画不会"死" , "死"去的是人心,是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之心而已 。
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 , 传模移写 。
意义: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完整的绘画六法论:
1、气韵生动是也,“气韵生动”这条纲领,决定了中国画重“神似”,与西洋画重“形似”的风格不同 。
2、骨法用笔是也,学者对于谢赫“骨法”有多种解释:
指人体的“骨相”
指画的骨架 。
指线条的运用 。
3、应物象形是也 。
4、随类赋彩是也 。
5、经营位置是也,“经营位置”就是顾恺之的“置陈布势”,就是构图学 。
6、传移模写是也 。
: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
谢赫,南朝齐、梁人 , 画家、艺术理论家 。
谢赫擅长人物肖像画 , 但其更著名的是他在艺术理论方面的造诣 。在其创作的《古画品录》中,谢赫提出了绘画六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
《尚书故实》说:“谢赫善画,尝阅秘阁,服叹曹不兴所画龙首 , 以为若见真龙 。”
谢赫提出绘画的“六法”是:
一、气韵生动 , 
二、骨法用笔,
三、应物象形,
四、随类赋彩,
五、经营位置 , 
六、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