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反思怎么写?( 三 )


另外,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不同感受,有的班级由于学生科学素质较好,教学任务完成的又快又好,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增加探究的难度,而有的班级学生的科学素质需要慢慢培养,就应该调整教学设计,减少教学目标或降低教学难度,总之,要做到“因班施教”,因材施教 。每节课在不同班级完成情况都会有所差异,这是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授课时应该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目标 。
本节课还有以下几处可以在下次循环教学时可以进行调整的地方:
1.本课时如果按教材的进度安排,在上课时可能采集不到苔藓的实物观察材料,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音像资料,或在夏季录制一些资料备用,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果学校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在适合的季节学习此章内容,以取得实验材料,得到最佳教学效果 。
2.教师在备课时一定多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多提供探究活动的情境,以增加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
3.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布置学生收集的信息在课堂上未完成交流的,可以在教室的墙上或板报上展出,学生在课间可以随意观看,达到交流的效果 。课外作业既然布置了,就要给学生认真批改或进行指导 。学生手里有百科全书的,可以安排他们进行五分钟的“小老师讲课”活动,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尽量向这种理念靠拢 。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要转变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是多么的不容易!特别是对我们这些任教多年的老师 。虽然我一直以来都想冲破“满堂灌”这种传统教学法的束缚,在备课时也一直想着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到新知识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但是一旦实施起来,又往往不自觉的回到了老路上,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开了,而且讲了还要再讲,生怕自己所知道的没讲完,生怕学生听漏了一点 。在这节课中我把整个课堂还给学生,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挥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自己讲的时间尽量缩到最短 。通过分组讨论,表达交流、资料分享、探究实验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提出问题、实验观察、探究学习、分析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都得到提高 。同时在分组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
课堂上采用边观察边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上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尽量采集一些标本回来,让他们带回课堂向同学介绍 。增加学生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关注这些植物的生长状况,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 。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而且这样上课课前不用实验老师准备实验材料、也不用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一切的一切,均由学生告诉学生,这种教法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轻松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