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月,江,花的诗词有那些?( 二 )


山上名胜如越王台、歌舞冈以及镇海楼(五层楼)等,对于染有烟霞痼疾、泉石膏盲的人,都极有吸引力 。
谭敬昭与诗友黄香石(黄培芳,字香石,与谭敬昭、张维屏合称粤东三子)等,登上越秀山顶,在暮色中极目远眺,只觉得襟怀萧爽,遐想联翩 。
这首七绝,以爽利的语言、明快的调子,抒写出诗人对羊城江山的这一愉悦感受 。
江上青山,即诗人驻足的粤秀峰;山外江,指南国第一大川珠江 。
粤秀峰距离从它南边流过的珠江不过数里之遥,山与江虽非近在咫尺,却都处在目力所及的范围之中 。
这样一个距离,恰好构成一个有效的审美跨度 。
在这个跨度之内,青翠苍郁的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烟波浩渺的珠江,横流在越秀山之外,山水相得,如诗如画,极富情趣 。
“远帆”句进一步写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见:远处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渔船 。
这幅远景的描摹,视角宽大,视野开阔,不仅写出题目中“望”字的内容,而且还暗示出“晚”的含义,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 。
仅就山和江本身写,只写出了“晚望”的静态(归艭太远,动静不分明),表达不出羊城暮景空灵生动的神韵 。
为了求得空灵的效果和流动的韵致,诗人选取蓦然呈现在眼前的一个画面:“横空老鹤南飞去” 。
这个场景有时态,有动感,与上两句所写景物动静不同,相映成趣,且能牵引诗情 。
古时广州多鹤,咏羊城风物者多以鹤入诗 。
如明代黎民表《坡山》诗:“紫气双龙直,青天一鹤横 。
”谭敬昭笔下“老鹤”信非虚构,而正是触发诗人灵感、赋予全诗活力的一个契机 。
灵感既发,诗人吟出最耐人玩赏的一句:“带得钟声到海幢” 。
海幢,海幢寺,广州有名的古寺,在珠江南岸,与北岸的越秀山迢迢相对,即今海幢公园 。
老鹤自北向南腾起飞去,方向恰好是海幢寺,诗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寺去 。
事实上,粤秀峰上的向晚钟声,并不能以老鹤为载体 。
说“带得”,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 。
它把看不见的音波当作看得见的动作写,把想像中的意念当作事实上的存在写,造成一种出人意外、耐人寻味的效果 。
这四句诗用墨不多,但四句之中,起承转合,条理俨然 。
第一句起得别致,第二句承得巧妙,第三句转得突兀,第四句合得隽永,传神地写出了粤秀峰晚望的清新隽逸的特色 。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 翻译 诗人临江远眺,看到江边的青山沐在夕阳之中;再见江面远帆片片,天空中的“老鹤”横空向南飞去 。
这些均体现了“望” 。
②题鉴赏诗歌语言 。
不说钟声远播,偏说老鹤带着钟声到海幢,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读者心中产生许多柔情,画面也颇具动感,可谓着一字而风流尽出 。
晚望徐侨古诗的后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和心境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全诗清代女诗人吴绛雪的《春夏秋冬》中 《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
有趣的回文诗 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文学园林中的一枝奇葩,有着独特的音韵美 。
有些汉语诗,不但可以顺读,也可倒读被称之为回文诗 。
这种修辞方式,是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为世界上其他语言文字所不能 。
回文诗,虽有些文字游戏的味道,但从欣赏汉语的文字美上看,则具有审美价值 。
茶余饭后,偶尔读几首回文诗,会令人情趣盎然 。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说,回文为道原所创,后又失传 。
今所传最早的回文诗为南朝时苏伯玉的妻子所作的《盘中诗》 。
《盘中诗》虽能屈曲成文,但是不能倒读,还不是真正的回文 。
到了宋朝,有些诗人作的回文诗,不但可以使诗词字句回旋往返,成义可诵,而且具有诗的意境 。

【带有月,江,花的诗词有那些?】

大文豪苏东坡留下了几首回文诗,很有趣味 。
他在一首题为《记梦》的诗中写道: 空花落尽酒倾漾,日上山融雪涨江 。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辗斗晴窗 。
这首诗如回读,则成为: 窗晴斗辗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 。
江涨雪融山上日,漾倾酒尽落花空 。
无论是顺读还是回读,都是一首很有意境的七言诗,写出了梦中火炉上温酒畅饮的情趣 。
回文诗中最有名的是宋代李禺写的《夫妻互忆回文诗》,顺读为“夫忆妻”: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