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菜的古诗句( 二 )


齐白石画虾已入化境 , 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 。
粗壮、浓厚的茨菇 , 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 , 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 。
齐白石画虾表现出了虾的形态 , 活泼、灵敏、机警 , 有生命力 。
是因为齐白石掌握了虾的特征 , 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 。
寥寥几笔 , 用墨色的深浅浓淡 , 表现出一种动感 。
一对浓墨眼睛 , 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 , 左右二笔淡墨 , 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 。
硬壳透明 , 由深到浅 。
而虾的腰部 , 一笔一节 , 连续数笔 , 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
齐白石用笔的变化 , 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 , 有躬腰向前的 , 有直腰游荡的 。
也有弯腰爬行的 。
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 , 既有弹力 , 又有透明感 。
虾的一对前爪 , 由细而粗 , 数节之间直到两螯 , 形似钳子 , 有开有合 。
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
取舍:对水中的虾 , 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 , 齐白石的线条有虚有实 , 简略得宜 , 似柔实刚 , 似断实连 , 直中有曲 , 乱小有序 , 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 , 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
齐白石基本情况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 , 男 , 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人 。
原名纯芝 , 字渭青 , 号兰亭 。
后改名璜 , 字濒生 , 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 , 世界文化名人 。
早年曾为木工 , 后以卖画为生 , 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 。
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 , 笔墨雄浑滋润 , 色彩浓艳明快 , 造型简练生动 , 意境淳厚朴实 。
所作鱼虾虫蟹 , 天趣横生 。
齐白石书工篆隶 , 取法于秦汉碑版 , 行书饶古拙之趣 , 篆刻自成一家 , 善写诗文 。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
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
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
齐白石在北京定居后 , 内心却是“故里山花此时开也” , 的思想轨迹 。
齐白石不可能将家乡草木赶过黄河带到北京 , 但家乡草木却作为一种自然信息随齐白石来到北京 , 并化作艺术信息传达出来 , 以实现齐白石心理的平衡 。
齐白石刻了许多寄托着怀乡之情的闲文印 , 如“吾家衡岳山下”、“客中月光亦照家山” , 是齐白石自抒胸臆的第一主题 。
齐白石写了许多的怀乡诗 ,  如:“登高时近倍思乡 , 饮酒簪花更断肠 , 寄语南飞天上雁 , 心随君侣到星塘 。
”又如“饱谱尘世味 , 夜夜梦星塘”、“此时正是梅开际 , 老屋檐前花有无” , 这些诗句是齐白石“夜不安眠”、“枕上愁余”时所些的肺腑之语 。
变法和着变意 , 变意和着变法 , 乡心伴着童心 , 童心也总念乡心 。
齐白石的作品《我最知鱼》 , 画着小鱼围逐钓饵 , 是齐白石少时作惯之事 , 故能知鱼";齐白石77岁时画《墨猪出栏》 , 是因为齐白石有一颗“牧汝追思七十年”的心;齐白石画那些黑蜻蜓、红甲虫 , 是因为齐白石还记得乡里人叫黑蜻蜒作“黑婆子” , 叫小甲虫作“红娘子” , 这正是农民眼中的草虫 , 是农民的审美情趣;齐白石画鲇鱼题“年年有余” , 画石榴象征多子 , 画桃子象征多寿 , 这也是民间艺术喻意象征的特色 。
齐白石笔下的钟馗、寿星、仙佛一类作品 , 也是农民们聊天时嘴边上的对象 。
这类作品 , 是齐白石的恋乡情结和童真情趣的自然流露 , 是“以农器谱传吾子孙”的愿望 , 是一种有异于“诗书传家远”的农民意识的自觉的表白 。
当齐白石画《白菜辣椒》时 , 不仅有感于红与黑的对比 , 同时也为“牡丹为花之王 ,  荔枝为果之先 , 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 , 而愤愤不平;齐白石在有关画白菜的题句中 , 所表示的“不是独夸根有味 , 须知此老是农夫” , “不独老萍知此味 , 先人三代咬其根” , 正是《农耕图》中的那位老农的自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