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菜的古诗句( 三 )


也是齐白石对本色、本质毫不掩饰的自我肯定 。
齐白石从来没有入仕愿望、懒于应酬、不管闲事、与世无争、始终以一颗纯真的心 , 沉浸在艺术的体验之中 , 沉浸艺术故乡里 。
齐白石的乡心、童心和农人之心的流露和艺术中的乡土气息 , 根源于齐白石的劳动生活 。
齐白石也曾在艺术上走投无路 , 那是虚假地因袭“八大山人”的情感所必然遭到的碰壁命运 , 实质上那是齐白石的心态与过去的文人之间不相谐和的结局 。
当齐白石认定自己是农夫时候 , 往年储备的自然信息便源源不绝地奔赴腕底、舌端、刀锋 , 化作了新的艺术信息 , 抛弃了古人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 , 创造出表达齐白石特有情怀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 。
齐白石艺术中的乡心、童心和农民之心的真诚流露 , 是齐白石的真心和本质的艺术表现 。
齐白石以本质、自我、变法、变意以及本质的艺术表现 , 才是齐白石“衰年变法”的深刻底蕴 。
绘画风格浓厚的乡土气息 , 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 , 富有余味的诗意 , 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 , 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 , 墨与色的强烈对比 , 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 , 工与写的极端合成 , 平正见奇的构成 , 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 , 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 。
现实的情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 , 而这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 , 两者相互需求、相互生发、相互依存 , 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 , 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 。
齐白石 徐悲鸿 张大千各自的特点 齐白石1951年的留影 (87岁)齐白石出身贫寒 , 作过农活 , 曾居住于湖南省涟源市杨市镇 。
1877年 , 跟随叔祖父学过木匠 , 次年改学雕花木工 , 从民间画工入手 , 曾习古人真迹 , 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 。
他学诗文书法 , 游山川名胜 , 作幕僚寓客 , 终于成了诗、书、印、画全人神品的千古伟人;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的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 , 使中国画得到国际的重视;他朴实谦虚、自信自强的精神 , 使他的作品刚柔兼济 , 工书俱佳 , 不愧为人民的艺术家 。
在他的笔下 , 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 , 无一不新 , 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 。
他成功的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 , 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 , 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的感动人心 , 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 。
他的山水画表达他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 , 他的人物画长于传神达情 , 他的书法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人物画中 , 完善了人物内在的神情的表达 。
齐白石于1888年起始学画 , 曾任龙山诗社社长 。
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 , 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 。
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 , 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 。
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 。
自四十岁起 , 离乡出游 , 五出五归 , 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 , 饱览名山大川 , 广结当世名人 , 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 。
画风由工转写 , 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 , 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 。
五十五岁避乱北上 , 两年后定居北京 。
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 。
1926年 , 齐白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 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毛泽东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 , 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