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诗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明朝诗歌的风格特点:
1、创作流派多
形成的诗歌创作流派较多 。除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流派前七子、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之外,历朝还有许多地域性的小流派 。这种现象显然与明代文士喜结诗社的风气有关 。
2、明代诗提出诗歌理论主张
面对正统诗文的衰微,明代诗人提出了不少诗歌创作方面的理论主张 。比如,高启认为要“兼师众长”;李东阳认为要分辨诗体的声调音节;前后七子主张要学习汉魏盛唐,提倡复古;公安派则主张要“独抒性灵”等 。这些看法均有一定道理,涉及诗歌创作如何学习前人、如何掌握诗体特点、如何表现诗人主体感情等问题 。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提出的理论主张却有如下共同弱点:一是将其认识到的部分真理强调过分,缺乏应有的辩证态度;二是不能正确总结汉魏盛唐以至宋元以来诗歌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三是没有找到提高诗歌创作水平的关键因素,即应到现实生活中寻求诗情 。所以,这些理论主张都未能挽救正统诗文的衰微,反而将诗歌创作引向更深的危机 。
3、明代诗广度和深度
明代诗歌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既不如唐诗,又逊于宋诗 。这里固然有八股取士,使“明代功名富贵在时文,全段精神,俱在时文用尽,诗其暮气为之”(吴乔《答万季墅诗问》)等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诗人创作指导思想上存在偏颇 。前后七子的模拟成风,公安派的诗意浅露,竟陵派的诗境狭小,都是诗人不能深刻认识生活的重要性而结出的苦果 。
明代诗:
在将近300年的明代历史上,诗歌总的来说是相当繁荣的,无论诗人或诗作的数量,都超过前代 。但是明代诗歌发展的道路是很曲折的,呈现复杂的状况 。
明代诗歌的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 。1、为明初洪武、建文年间 。2、为永乐至天顺年间 。3、为成化至正德年间 。4、为嘉靖、隆庆年间 。5、为万历、天启年间 。6、为崇祯及南明诸王年间 。
明朝(1368年―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 。
诗歌: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
为什么我觉得明朝的诗词跟唐宋的比起来很不上档次有人说明朝诗词成就不高,那有些话就不吐不快了任何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文化成就,照这个说法,那唐宋的赋不如汉朝,能不能说唐宋文化不如汉朝呢?明朝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文明的高度普及,原本只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开始更广阔的走向民间,并按照老百姓的喜爱,衍生出更多的文艺方式,明朝民间老百姓的娱乐内容,文化的含金量更高,无论昆曲,南戏,传奇,表面通俗的外表下,都深藏着很深的文化底蕴,仅这一条,既是前代汉人王朝不可比,也比后世清朝所谓“徽班进京”的京剧高一个档次 。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说,明朝的文化,在广度的延展下,形成自己的特色,而这一点,对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可以说功德无量,也是和同时代西方文明的发展,属于相似的轨迹,只不过被满清入关无情的中断 。
仅就诗词成就来说,明朝的诗词成就确实远不如唐宋,但那主要因为文化群体和受众层面的改变,并非明朝诗词作者无能 。
唐宋的诗词,仅是上流士大夫的高层游戏,因为范围狭窄,参与者文化水准档次很高,所以精度极深 。
而且诗词本身在唐宋并非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块政治晋身的敲门砖,出于前途的需求,自然精雕细刻 。
明朝诗词则不然,首先,明朝更重经世致用的学问,从建国时期,对宋朝的反思,就有“诗词误国”的说法,所以诗词本身在明朝,受的重视程度就不够,仅仅是一种消遣的手段 。
其次,明朝的文化,商业化程度更高,文化在明朝,尤其是中后期的明朝,更是一种商业盈利的手段 。
现代很多人都想象不到,明朝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畅销书文化最为勃兴的时期,今天大家喜闻乐见的杨家将,包公案等民间文艺,都是最早在明朝,以畅销书的形式流传,并传承到今天的,所以,明朝文化更多的,是考虑底层百姓的接受力和受众群体,更多的在通俗的基础上,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
明朝诗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思乡古诗词特点 一、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鸿雁传书”的典故语出《汉书·苏武传》,从这个著名的典故开始,鸿雁就成了书信的象征,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这一点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普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