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云南的古代诗句

《云南曲》
 
作者:刘湾(唐代)
 
百蛮乱南方 , 群盗如猬起 。骚然疲中原 , 征战从此始 。
白门太和城 , 来往一万里 。去者无全生 , 十人九人死 。
岱马卧阳山 , 燕兵哭泸水 。妻行求死夫 , 父行求死子 。
苍天满愁云 , 白骨积空垒 。哀哀云南行 , 十万同已矣 。
关于闻一多的资料 闻一多(1899-1946) ,  原名闻家骅 , 湖北浠水人 。
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 , 感情热烈 , 形式精美 , 突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 , 其中尤以《最后一次演讲》最为惊心动魄 。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骅 , 号友三 , 生于湖北浠水 。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 , 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 总称《二月庐漫记》 。
1920年4月 , 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
同年9月 , 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
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 次年3月 , 写成《律诗底研究》 , 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 , 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 , 具有唯美倾向 。
1925年5月回国 , 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 , 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 , 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 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 , 随校南迁 , 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 , 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 , 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 , 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 , 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 , 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 , 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
著有: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 , 1922 。
《红烛》(诗集)1923 , 泰东;1981 。
《死水》(诗集)1928 , 新月;1980 。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 , 开明;1982 。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 。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 。
《古典新义》(上下册 , 古典文学研究)1956 。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 。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 。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 。
闻一多 , 原名亦多 , 族名家骅 , 湖北浠水人 , 1899年11月24日出生 。
1910年到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级小学读书 。
1912年冬 , 考入北京清华学校 , 19 22年7月 , 赴美留学 , 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学院美术系和纽约美术学生联合会接受西洋美术教育 。
其间对新文学特别是新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 1923年9月 , 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红烛》 。
1925年5月 , 闻一多忍受不了“金元帝国”对黄种人的歧视 , 提前一年结束“流囚 ”生活 , 先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 。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 , 改为西南联合大学 。
闻一多一面教书 , 一面关注时局的发展 。
1944年初夏  , 向共产党人周新民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
周新民请求党组织后告诉闻一多 , 认为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更有利于在民主运动中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