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共有八句几联( 八 )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 , 概括地表现红军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
第三、四句写红军克服长征中翻越崇山峻岭困难的豪迈气概 。
这两句中的『逶迤』和『磅礴』两词都是形容山岭的高大 , 崇山峻岭的蜿蜒曲折、连绵起伏、高大宽广、气度雄崛的山势 。
这里也是使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 , 两个词都同时形容了『五岭』和『乌蒙』山脉 。
同样 , 这两句中的『腾细浪』、『走泥丸』两个词组都是用『五岭』和『乌蒙』、『逶迤』而『磅礴』这个联合并列式结构的主谓短语作主语 , 它们同时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 表现出五岭和乌蒙山脉虽然是蜿蜒起伏 , 草地沼泽泥泞 , 困难重重 , 但在红军眼里 , 他们都只不过像在水中翻腾着的细浪、踩在脚下前迸的普通泥球一样罢了 。
这样便形象地写出上文『只等闲』的具体内容 , 表现出红军的大无畏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第五、六句写红军胜利地克服了长征中遇到的大江巨川的艰难险阻 。
金沙江和大渡河是选取了最有典型意义的『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的长征中的两次重大的渡江战役来概括征途中所有的渡江战斗 , 重点突出地刻画了红军敢于面对征途中的困难并勇敢战胜困难的气概和精神 。
金沙江江阔流急 , 江水汹涌澎湃巨浪滔天 , 猛烈地拍打撞击两岸的陡壁峭崖 , 可见金沙江形势的险恶 , 要渡过是多么不容易 。
红军突破乌江后向金沙江挺进 , 占领渡口时 , 敌人已将渡船烧光 , 江面又无法架浮桥 , 几经搜寻才找到三只木船 , 于是 , 就用这三只木船日夜抢渡 , 使几万人马胜利地渡过了大江 。
战胜巨大艰险就像有一股暖流注入心田 。
一个『暖』字把金沙江巨浪汹涌并猛烈冲击拍打崖岸那种自然景观反映了出来 , 这也是对『只等闲』作进一步的深刻描绘 。
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后 , 坚持党的民族政策 , 感动了彝族同胞 , 使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向大渡河挺进 。
到达大渡河时 , 河中只有一只渡船 , 大渡河水流比金沙江还要湍急 , 两岸石崖更高 , 形势更为恶劣 , 同样无法架浮桥渡过 。
红军惟有用那只渡船强渡大渡河 , 于是便组成了十七名勇士的渡河突击队 , 经过英勇战斗 , 虽然在安顺场抢渡成功 , 但仅靠一只船渡过几万红军要花费的时日太久了 , 于是红军强攻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 打算同时从泸定桥通过 。
可是当时泸定桥桥面的木板早已被敌人拆走 , 只剩十三根铁索孤悬着 , 敌人又在桥头碉堡驻重兵把守 , 要通过泸定桥简直比登天还难 。
但面对这样的天险困难 , 红军毫不畏惧 , 他们以二十四位英雄组成突击队 , 冲锋在前 , 手攀脚踏铁索 , 勇敢前进 , 边前进边铺桥 , 使后续战士能顺利通过铁索桥 。
敌人不但用枪炮疯狂扫射反击 , 还在桥头放大火阻挡 。
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和熊熊烈火 , 不畏牺牲 , 终于消灭桥头守敌 , 使红军通过铁索桥跨越了大渡河 。
一个『寒』字既把大渡河上凌空孤悬的铁索发出的闪闪寒光和下临万丈深渊的那种令人倒抽寒气的险恶自然景象反映出来 , 又把红军为夺取胜利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怀着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冒险强渡铁索桥 , 前仆后继的壮烈场面和悲壮气氛显现出来 。
第七、八句写红军历尽艰难困苦取得胜利时的喜悦情景 。
岷山连绵千里 , 最高峰在四川松潘县北 , 海拔五千多米 , 山顶终年积雪 , 空气稀薄 , 风暴肆虐 , 翻越这样渺无人烟的高原雪海简直不可想象!一九三五年九月 , 长征红军到达这里 , 面对这样巨大的困难 , 并未被吓倒 , 一个『喜』字进一步反映出红军对待长征困难的乐观精神 。
这一层写『岷山千里雪』也是用典型概括长征途中翻越座座雪山的艰难 。
红军一九三五年六月翻过夹金山和梦笔山 , 七月又翻过长板山、打鼓山和拖罗冈 , 它们都是千里积雪的雪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