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览范文有没有?( 二 )


上面分析孝道的三个特点很明显属于历史的(阶级的)范畴,但它还有永恒范畴的一面 。例如:
第一,人类为了生存和延续,就要生儿育女 。父母对子女生育抚养,付出精力、财力、爱心,使子女成长、成才 。随着岁月的流逝,父母老了,子女理应对父母赡养、照顾,此乃常理 。第二,父母抚育子女,不只令其吃饱穿暖,还要教育培养,把其塑造成才 。同样,子女对父母应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尊敬、尊重,此乃人之常情 。第三,父母、长辈多年来辛勤工作、经营,具备了许多知识和技能,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这些知识财富,子女应以虚心的态度来学习接受、继承 。第四,父母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都有一定的追求,一定的生活目的 。他们教育子女继承自己的事业(大的理想,不一定具体某一专业),子女对其志向或遗志应继承与发扬 。第五,社会在发展,人往高处走,子女在学习、继承父辈的基础上,做出更光辉的事业,对社会贡献,为父母增光 。这不仅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社会的要求 。
上述赡养、尊重、学习、继承、发扬几个方面,都体现出子女应孝敬父母,晚辈应尊敬长辈的道理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孝的观念还有上行下效的意思 。一个人孝敬父母,也给子女做出好榜样,自己的子女对自己也会孝 。如果自己不孝敬父母,子女也会效法自己,对自己也不会孝,敬人者人恒敬之,孝亲者子恒孝之,亦是之常理也 。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有精华、有糟粕 。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老树发新枝,青草来肥田,利用传统孝道的合理部分推动当今社会的发展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
1、传统孝文化的评价
关于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地位多数研究者给予比较高的评价 。肖群忠的评价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而且它还具有对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宗教意义,另外,它还是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的体现,同时,孝作为人类内发而自然的至诚之爱是中国传统社会与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 。可以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深层的元意识,正因为如此,它成为百行之首、百善之先、德之根本、政治法律之运作基础、教育教化之核心内容,甚至连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艺术等都深受影响 。
关于传统孝文化的历史作用,大多数研究者以辩证法为指导,做两分法的评价,既对其精华进行肯定,又对其糟粕进行批判 。陈川雄认为孝的一些特殊含义已随着时代的变迁,显现出它的局限性 。而像爱亲、养亲、事亲、尊亲谏亲等孝的基本含义将与人类共存,具有超时空性 。肖群忠认为孝对中国国民性的积极影响表现为促使中国人形成了仁爱敦厚、忠恕利群、守礼温顺、爱好和平的优良品质;消极影响则表现为其权威价值取向导致了国民的因循守旧、保守落后的性格,其片面义务价值取向导致了国人的权利意识淡漠、忍耐不争的人格特质 。罗国杰认为孝在一定时期内有力地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凝聚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氏族关系,为维系家庭团结和保持社会稳定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长期等级制度的社会中,主要是自宋明到五四这段时期,它被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们加以扭曲,把愚孝当作道德楷模,把牺牲子女的基本权利作为道德教条,把压抑人性作为孝的必然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