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拒绝琐碎的环节操作
文章图片
今天下午,参加市级优质课评选的孟敏老师就明天将要比赛的课文《笑》的操作预想拿来与我们几位探讨 。
孟老师教学功底深厚,形象落落大方,声音甜美纯正,文学功底厚实,驾驭学生的能力老到自然,觉得就是走到省里,都是首屈一指的好语文老师,她的课,应该是那种“兼美型”的好课 。
可是,因为这次听她讲述自己的课堂操作预想,觉得跟平时听过的她的课截然不同,最大的差异就是这次她把教学环节肢解的非常琐碎,课堂上环节预设很多,为此煞费苦心的设计了许多过渡性语言,而且,因为过多的操练,导致每个环节都不能重锤敲击,反复玩味 。
两个原因:一是孟老师认为这是公开课,必须讲求容量;二是她觉得必须体现教学前沿的思想,让学生充分活动 。
想法是好的 。但是,真正的好课绝不是靠技巧取胜的 。记得很早的时候听过一节市级观摩课,当时是九十年代,还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最高级的设备就是一台投影仪 。一位参加市级数学优质课的老师一节课下来,光小黑板就用了九块,分组十几次之多,最后虽然获得了第一名,但是,我并不怎么看好这样的课 。无论你拿什么级别的课,都不要忘了,你所面临的受教者是学生,他们的思维水平,注意力特点,生理心理特点都限制了执教者的行为必须科学大气,过多的环节设计和过分的分组活动会让活动形式化和虚假化,虽然表面形式轰轰烈烈,但是内行人一看即知,这样的操作是不现实的 。
从执教者的角度看,这样环节复杂的课受累的是教师,清闲的是学生,老师似乎进入歇斯底里状态了,学生还没有投入进去 。因为每个环节不能重锤敲击,学生刚刚进入前一状态呢,就立马抽身退步出来参与另一环节,势必让学生步履匆匆,水过地皮湿 。
那么真正的好课是怎样的?以我对很多优秀教师课型的研究,觉得好课一般具备这么这样一个优点:线索明晰,环节少而精练 。记得听赵立民老师的一节合并同类项内容讲授时,他导入无痕,直接由讲解一道错题订正开始,在旧知感受的基础上,于旧题上略略一擦,随笔一改,出现了稍稍的变型,学生因为有原先的旧知垫底,很快就学会了新的复杂题型的解题思路;如是者三番,学生根本没有感觉到环节过渡,一节课顺理成章的完成 。
应该说,无论文科还是理科,课堂操作的原理是一样的 。好的语文课更应该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无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处理过程其实都离不开整体感知、局部赏析、情感意蕴揣摩这条基本线索 。如果是专题性训练,当然是更少的环节设计,更大量的某个细节重锤敲击 。而有深度的好课和肤浅的课型的区别,不在于环节的多寡,在于教师投放给学生的是什么和思想引领的深度广度与否 。
- 备课要: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实处着力
- 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读后感摘抄
- 学会自愈,是生命的必修课
-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100字
-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二)
- 婆婆住院急需用钱,女子拒绝拿出陪嫁:当初她怎么对我的,我没忘
- 小说课(增订版)读后感摘抄
- 《一学就会的爆款写作课》读后感精选
- 书籍|一生必读的10本书,学生必读名著书籍课外书目盘点
- iphone|iphone家庭app收到垃圾短信无法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