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悬空寺的诗句

一、浪淘沙游恒山悬空寺
远望峭壁间,有寺悬空 。
凌空危挂鬼斧工 。
神楼朱阁傍崖栖,叹为仙宫 。
攀梯跨飞栈,剔透玲珑 。
足底悬崖恐欲崩 。
俯瞰金龙峡水流,腾云皈梦 。
二、北岳悬空寺
飞殿凌虚起,危崖讵可依 。
钟声闻瀚海,幢影拂天梯 。
落日驼铃远,寒风雁阵低 。
老僧今已矣,云自晒禅衣 。
三、望悬空寺明 汪承爵
刻石成香地,凭虎结构工 。
梵宫依碧献,栈阁俯丹枫 。
涛壮磁窑雨,僧寒谷口风 。
跻攀真不易,遥望意无穷 。
四、过悬空寺明 郑洛
石壁何年结梵宫,悬崖细路小径通 。
山川缭绕苍寞外,殿宇参差碧落中 。
残月淡烟窥色相,疏风幽籁动禅空 。
停车欲向山僧问,安得山僧是远公 。
五、游悬空寺清 邓克劭
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悬 。
净圭绝尘境,岑楼缀远天 。
一湾岩畔月,半壁画中禅 。
俯视行人小,飘然意欲仙 。
古诗求高人点评 楼上说的有点小问题,说出来一起讨论 。
“需”与“样”不是“相粘”,而是“相对”,可能是笔误了 。
“相对”是指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和七八句之间要字字平仄相对,即要平对仄,仄对平(这只是大致上说,因为有许多例外 。
如首句和偶数句用韵时例外;还有所谓的一句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大致的规则;还有拗句补救的问题 。
细说还要用好多文字 。
)“对”只要不违反格律诗的规则(如“孤平”),在此前提下是可以有所变通的,即实际诗中两句之间未必都必须一一相对 。
这是近体诗的一个基本的原则 。
“相粘”是指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相一致,即平与平、仄与仄相粘,具体地说:第三句与第二句的第二字、第五句与第四句的第二字、第七句与第六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相同 。
该诗中“树”与“样”、“香”与“泼”、“到”与“色”平仄相同,是“相粘”,不是“相对” 。
与“对”不同,“粘”是必须(注意!!!是必须)遵循的,不能“尽量”,因为“二四六”必须分明 。
还有,该诗的平仄我没细研,但用韵我认为没问题 。
因为“葩”“华(花)”“霞”“家”“芽”在“佩文诗韵”中均在“下平六麻” 。
以上个人浅见,不知道楼上同意否?
关于悬空寺的诗句

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了我上学的时光 。
1、首先要先通读一下作品,有了个初步的理解;2、认真了解下作者的生平,文风;3、扒一下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比如当诗人是漂泊他乡,还是家国破败,还是中第后喜欲狂;4、再次总结你的理解 。
相信你已经整理了一些评价的模板 。
作者运用了XX手法,描写了XXX内容,通过写了XXXX,表达了XXX 。
套一下你的理解,一篇评价就出来了 。
最后附上刘需敏老师的高见 。
首先,关注题目 。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
比如说欧阳修的《晚泊岳阳》,这首诗的题目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诗人在傍晚十分将船停靠在岳阳城,说明诗人出门在外,行船漂泊,那么思想感情就有可能是思乡之情或者是行路的羁旅之愁亦或者是行船的漂泊之感 。
如果这首诗是咏物诗的话,比如说《咏梅》,根据这个题目,作者表面上是要赞咏梅花,其实作者是想托此物言志,或表达其高风亮节,或抒发其孤高的精神,或表现其百折不饶、自强不息的坚贞 。
其次,关注作者 。
一般来说,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分为两类:一类由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自己,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
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

【关于悬空寺的诗句】

而无论是由诗人代言还是诗人自己,对诗人生平的了解对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 。
比如,说到李白,就想到他望月思乡;说道杜甫,就想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说到陆游,想到他的爱国情怀 。
接着,关注注释 。
在做题目的时候,有的时候诗歌的内容看不懂,最聪明而最有效的方法是看诗歌的注释,因为有时候注释就已经告诉你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比如,今年的高考题《秋夜纪怀》的注释③散关:即大散关,此注释一出现,学生应该马上会想到陆游的另外一句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句曾经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这本书里学过,这是诗人回忆两次抗金胜战,即使已两鬓斑白,扔渴望上战场杀敌,恢复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