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悬空寺的诗句( 四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这闲愁,淡如轻烟;这情思,缠绵俳侧,更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你再看她,”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随性随情的快乐,“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无奈轻叹 。
李清照的词,读罢,总能令人回味无穷,仿佛已经感受到在那样一个红莲、玉簟、兰舟的秋夜,思念之人的无可奈何,情何以堪…… 李清照之词的婉约清丽,更多的表现在前期的哀伤清愁中,常令少女时期的我,无端的感伤惆怅 。
比如这首有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叠七字,此伤,此悲,无人能及 。
更有那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每逢秋雨梧桐叶落时,便会想起 。
虽然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却也总爱念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古诗词中对我影响深刻的感伤文人,另还有秦少游和李后主两位 。
秦观将诗词中的那种无峰无由、无端无绪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 。
《满庭芳》中“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
”一个“抹微云”,一个“连衰草”,令人拍案叫绝 。
这句“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有名家评论:“虽不识字,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
而此词的最后一句“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与李后主“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种互相印证的感伤,让人觉得感伤即是一种倾诉又是一种寄托 。
李后主丢失了江山,秦少游丢失了爱人,这种人间最根本的丢失使今生今生变成了他们的伤心之地,也就有了这种彻骨绝笔的描绘 。
而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又岂在朝朝暮暮”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被后人传唱咏颂至今 。
记得那年张家界之行,置身于奇山秀石的仙境之地,人也愈发的豪情浪漫,诗情大发 。
金鞭溪水温婉如玉,清冽透彻 。
让我想起张志和《渔歌子》中的一句“青箬笠,绿蓑衣 。
斜风细雨不须归” 。
多想重温夜游山脚的时光“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语已多,情未了 。
回首犹重道……”开怀的双溪漂流,如在眼前 。
那时的心情,惟有苏东坡诗词的豪放才能比喻“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如今想来,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泊从容的生活态度,依旧包含我们所追求的人生哲学 。
有了“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超越宠辱得失,才能坦然自若,才会感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 。
此时,窗外的风,吹来一丝的清凉 。
今夜,星稀月淡,不知觉地在唐诗宋词中倘佯了许久,在古文人的感伤情怀中嘘唏慨叹,竟没觉得时间的流逝 。
真正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水平如何提高?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