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南京段长江”的诗词有那些?( 二 )


当时百万户 , 夹道起朱楼 。
亡国生春草 , 离宫没古丘 。
空余后湖月 , 波上对江洲 。
金陵三首(三)作者:李白六代兴亡国 , 三杯为尔歌 。
苑方秦地少 , 山似洛阳多 。
古殿吴花草 , 深宫晋绮罗 。
并随人事灭 , 东逝与沧波登金陵凤凰台作者: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 , 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 , 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 , 二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 , 长安不见使人愁 。
浪淘沙作者: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
秋风庭院藓侵阶 。
一任珠帘闲不卷 , 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 , 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 。
想得玉楼瑶殿影 , 空照秦淮 。
描写“南京段长江”的诗词有那些?

关于长江的诗词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作品 , 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 , 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 。
祸不单行 , 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 , 接着 , 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 。
事业受到沉重打击 , 家人连遭不幸 , 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 。
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 , 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 。
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 。
早年 , 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 , 杨姝只有十三岁 , 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 , 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 , 《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 , 最后投河而死 。
杨姝与李之仪偶遇 , 又弹起这首《履霜操》 , 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 , 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 , 把她当知音 , 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 。
这年秋天 , 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 , 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 , 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 , 心中涌起万般柔情 , 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
卜算子⑴我住长江头 , 君住长江尾 。
日日思君不见君⑵ , 共饮长江水 。
此水几时休⑶ , 此恨何时已⑷ 。
只愿君心似我心 , 定不负相思意⑸ 。
注释⑴卜算子:词牌名 。
北宋时盛行此曲 。
⑵思:想念 , 思念 。
⑶休:停止 。
⑷已:完结 , 停止 。
⑸定:此处为衬字 。
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 , 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 谓之衬字 , 亦称“添声” 。
译文: 我住在长江源头 , 君住在长江之尾 。
天天想念你却总是见不到你 , 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 。
这条江水何时不再这般流动?这份离恨什么时候才能停息?只是希望你的心如同我的心 , 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相思意 。
作品鉴赏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 , 明白如话 , 复叠回环 , 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 , 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
此词以长江起兴 。
开头两句 , “我”“君”对起 , 而一住江头 , 一住江尾 , 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 , 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 。
重叠复沓的句式 , 加强了咏叹的情味 , 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 , 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在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
三、四两句 , 从前两句直接引出 。
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 , 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 , 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 。
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 , 每一句都不见出色 , 但联起来吟味 , 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 。
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 。
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 , 却又共饮一江之水 。
深味之下 , 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 , 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 。
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 。
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 , 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 , 任人揣度吟味 , 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