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彝族的诗词( 二 )


质朴纯善的情怀,
养育了我鹅卵石一样,
厚实而普通的灵魂 。
关于彝族的古诗 《箭杆场观罗武踏歌》诗,可能撰写于清乾隆后期 。
箭杆场是今云龙县团结乡和关坪乡所辖区域 。
罗武属彝族聂苏支系,自称聂苏颇,他称罗武、罗婺、罗倵、佬倵等 。
清代以前,罗武男子的服饰,上身多为白色对襟衣,有的外罩白色羊皮褂,下身多为黑色筒裤,戴黑色包头;女子上身多为淡红色右衽上衣,再加绿色褂子,着绣花围腰,裤为淡黑色 。
富裕家庭妇女服装的领口、衽边、袖口、褂边、裤口,都有绣花图案 。
《箭杆场观罗武踏歌》全诗如下:踏歌灯火下,白衣杂绿衣 。
连环腕相握,旋步作团圆 。
阿奴吹短笛,雀跃狎寒威 。
曲肩踵其武,往复屡依违 。
鸳鸯何放浪,形影不自非 。
雄鸣类鸠舌,雌声艳却微 。
引吭迭唱和,踯躅忘所归 。
细听无佳曲,摭拾应当机 。
主人劳其酒,盘飨使充饥 。
奄忽鸡鼓翅,棚场已音稀 。
撒手如鸟散,困倒卧朝晖 。
是真罗武俗,笑观不足讥 。
由于传抄等原因,诗中的个别字有差异,如“旋步作团圆”的“作”字,有的记成“看”字;“阿奴吹短笛”的“笛”字,有的记成“律”字;“往复屡依违”的“往”字,有的记成“径”字;“盘飨使充饥”的“飨”字,有的记成“餮”或“飧”字 。
罗武打歌,是一种集体舞蹈,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 。
以罗武人较为集中的团结乡河东村的舞蹈为代表,妇女的舞蹈动作细腻大方,男性的动作粗犷热烈,舞蹈动作所表现的多是一些模拟禽兽形态和反映生产劳动的内容,如“鸡刨食”“猴子遮太阳”“洗麻纱”“织麻”“掏蜂蜜”“鹞子翻身”“夹红东坡”“打退歌”等 。
...
关于彝族的诗词

带有彝族特色的诗句 1、《日史博克》——吉克布 2、《猎狗的故乡》——加潘布哈 3、《灵魂之门》——鲁子元布 4、《我们无耻地活着》——阿索拉毅 5、《大渡河,我的母亲河》——贝史根尔 6、《大悲咒》——比曲积布 7、《落日像一匹枣红马》——吉克伍来 8、《大凉山组歌》——普驰达岭 9、《雪》(组诗)——阿赫长江 10、《情寄坝美》(节选)——王娟 11、《四月的太阳》——马海阿晶嫫 12、《是谁打动了我,我又打动着谁》——吉布日洛 13、《期待雨》(外二首)——阿洛秀英 14、《在昭觉的山顶放牧》——(外一首)苏钰璇 15、《等待》——俄木妮空...
歌颂羌族的诗词 传说羌族在历史上的大迁徙中文字被山羊吃掉,故至今羌族无文字但诗词中有关羌族的内容还是有的~比如这两首~《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金城北楼》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
湍上急流声若箭, 城头残月势如弓 。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
彝族生活习惯??? 彝族 中国少数民族 。
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 。
人口约为776万(2000年) 。
使用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
原有一种表意文字 。
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而成的民族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彝族地区的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 。
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玉米、稻谷及其他麦类和豆类 。
有饲养家禽、蜜蜂以及狩猎、捕鱼、打草鞋、挖药材等家庭副业 。
彝文典籍浩繁,叙事长诗《阿诗玛》最有名 。
彝族在天文、历法、气象、医药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和贡献 。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
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 。
人死多行火葬 。
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
服装形式很多,常见的是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头顶留二、三寸头发一小块,裹以数丈长的青蓝布包头 。
男子以无须为美 。
女子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外出时男女都穿“擦尔瓦”,形如斗篷 。
一般信多神、毕摩,亦有人信基督教、天主教 。
习俗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
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
食俗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