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彝族的诗词( 五 )


宁波、温州、绍兴等地少先队员纷纷举行主题集会,立志继承革命传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
实践锻炼篇:全面发展,做好准备“队歌唱起来,红领巾飘起来,鼓号响起来”,少先队组织积极营造人人都平等、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探求、人人都创造、人人都追求美好的富有特色的少先队和谐文化,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中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主开展活动,在实践体验中锻炼提高全面素质 。
“雏鹰争章”提升全面素质 。
“雏鹰奖章”不仅让孩子们从争得一枚枚奖章中锻炼了一种素质、习得了一种本领,更增强了少年儿童“我能行”的自信心,使孩子们“人人有向上的追求,个个有攀登的行动,天天有奋斗的目标,常常有成功的喜悦” 。
丰富多彩的争章活动还引导孩子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
浙江省少工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了“少年农校”、“气象学校”、“国防教育基地”、“茶叶博物馆”等一系列校外争章基地,杭州、金华等市还设立了“雏鹰社区争章指导日” 。
在海口市,学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街道社区,结合自身行业特点设立了48种雏鹰奖章,配备了3150多位争章活动志愿辅导员 。
孩子们在卫生局志愿辅导员的带领下争“保健章”,在交警叔叔的带领下进行训练争“交通安全章”,在消防干警的指导下争“消防章”……一枚枚小奖章如同一根根纽带,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四川省凉山州有多少个民族? 1. 彝族:凉山州的彝族较多,约占全州人口总数的42%,遍布全州各地,尤其集中居住于东部大小凉山地区 。
据可靠史籍记载,早在距今两千年前,彝族人民就在大小凉山地区生息繁衍 。
明末和清初时期,黔西、滇东北的彝族向凉山曾有两次较大规模的迁徙活动 。
凉山彝族有着古朴悠久的民族文化,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民间广为流传的长诗有《勒俄特依》、《玛木特依》和《阿姆尼惹》 。
一般信仰原始宗教,巫师称为“摩尼”,祭司称呼为“毕摩”,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崇拜“鹰”的民族,崇拜“山”的民族 。
最盛大的节日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
2. 汉族:约占全州总人口的54%,遍布全州各地,以安宁河流域和东部大小凉山边缘地带为多 。
凉山的汉族多数是从内地迁徙去的 。
据历史文献记载及考古证明,从秦汉时期设置郡县时起,汉族就迁来凉山,此后两千多年陆续不断,其形式主要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屯垦戍边 。
3.藏族:主要聚居于木里藏族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盐源、冕宁、越西、甘洛等县,通用藏语文,信奉喇嘛教,主要从事农业和牧业 。
4.回族:主要分布在西昌、会理、冕宁、德昌、盐源等县,信奉伊斯兰教 。
5.傈僳族:凉山傈僳族在德昌、盐边、米易三县呈小聚居分布 。
傈僳语属汉藏语系彝语支,姓氏与图腾相关,相信万物有灵 。
民居称“木笼子”,即木结构建筑 。
妇女喜穿短上衣,着筒裙,能歌善舞,有传统的火把节、牛王会等 。
6.纳西族:纳西族在西部方言区自称“纳西”(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亦属纳西族),东部方言区自称“纳日”(据称是元朝蒙古族人与当地纳西族人的后裔),居汉源、冕宁、木里、盐源一带 。
“纳西”支系是明代从云南迁入并定居于今攀枝花市郊、巴塘南部以及盐源大咀 、木里俄亚的 。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
曾有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东巴文”,还有一种表音的音节文字即“格巴文” 。
泸沽湖畔的纳西族保留着对偶婚阿注婚姻和母系大家庭制度 。
主要节日有转山节、牛马年等 。
信仰原始的“东巴教”,也有部分信藏传佛教或汉传佛教、道教 。
古老的文化典籍《东巴经》和史诗《创世经》享有盛名 。
7. 蒙古族:分布在凉山州的蒙古族最早在元代来川,因与当地一些民族杂居,习俗多有交融 。
原编入八旗的蒙古族有骑射等独特习俗 。
现建有4个蒙古族乡 。
城镇蒙古族现通用汉语文,习俗与当地主要民族基本一致 。
8.苗族:以木里县最为集中,讲苗语、汉语或壮语,主要从事农业 。
9.布依族:大多沿金沙江、雅砻江而居,以农业为主,部分人从事制糖和淘金 。
10.傣族:居住在会理县境内,来自云南 。
11.壮族:居住在木里、会东、金阳等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