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作文中运用古诗词营造意境( 十 )


运用这种句式 , 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 , 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 。
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 , 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 , 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 , 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 , 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 , 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
“互文见义式” 。
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 来表现句子的含义 。
“文”是修饰的意思 , 所谓“互文” , 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 , 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
例如 , “主人下马客在船 , 举酒欲饮无管弦 。
”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 , 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 , 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 , “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 , 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 , 又上了船 。
类似的例子 , 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 , 如“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
”、“东西植松柏 , 左右种梧桐” 。
“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等 。
“互文见义式”的诗句 , 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 , 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 。
在表达效果上 , “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 , 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 , 可以使语句简约 , 避免重复叙述 , 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
“语序倒置式” 。
即在诗句中 , 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 。
读诗时 , 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 , 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
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 , 凭君传话报平安 。
”中的“故园东望”正常的语序应是“东望故园” , 诗句将“故园”和“东望”倒置 , 突出了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无限思念之情 。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 , 多情应笑我 , 早生华发 。
”应为“神游故园 , 应笑我多情 , 华发早生” 。
倒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多情”而“华发”“早生” 。
“省略跳接式” 。
这一句式是表现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 , 由于表达的需要 , 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容有所省略 , 出现了跳跃式发展 。
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 , 看不出任何叙述顺序上的联系 , 诗歌内容的表达 , 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念的自然流动(物随心转)而进行的 。
例如 , 陶渊明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 , 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
”诗人从“结庐在人境 , 而无车马喧” , 跳到“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又忽而跳到“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
这其间并没有必然的叙述顺序上的联系(既不是时间 , 也不是空间) , 全是为了表现作者恬淡、闲适、自得的感情需要而安排的 。
“省略跳跃式”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由甲跳到乙 , 再由乙跳到丙的过程中 , 甲、乙、丙三种事物表面上没有联系 , 作者在叙述中也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 , 甲、乙、丙三种事物的联系 , 靠的是作者内在情感意念的某种追求 。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 , 唯其灵活而多样 , 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 。
因此 , 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 , 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