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看中国诗词大会笔记( 二 )


然而李凝并非居住于城市 。
他幽居于深山荒园 。
换了用“推”字,是否也有道理,凸显出主人根本不锁门的坦然,以及主客之间的亲切、随意?写诗是文学创作,于中国古诗这样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中,创作往往是创造一种意境 。
否则,当时究竟是推门还是敲门,写实就好了 。
既然为创造意境而强行设计动作,何必过份执着于现实生活中的礼貌与否 。
我不是想说应该用“推”字,而是想强调:无论用“推”、“敲”或者另外的一个字,都有其道理 。
纵然作者实际用了某个字,或者某个大名人改作某个字,也顶多能证明他们自己偏爱某个字 。
可以说某个字用在某处很恰当,却不能说换用了别的字就一定不恰当 。
很多的时候,最终使用某个字,写出怎样的句式,很可能只是因为时代惯例,以及作者本人的用字、造句习惯,哪有什么特别用意呢?何况,同一字、同一词,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意思常常是完全不同的 。
以后人对于具体字、词的意思的理解,非要将前人使用具体的字、词,与不使用具体的字、词,辨析得清楚明白,本来很无聊 。
《中国诗词大会》的玩法,实际是假装高明、强行解读、刻意与名人套近乎 。
仿佛古代笑话中说,南朝时的张率年青的时候已经写了很多文章,他将其中的赋拿给一个叫虞讷的人看,被虞讷说得一无是处,张率当虞讷的面将这些赋全烧了,回家后却将这些内容改变格式,编为诗,再特地拿给虞讷看,并假说是当时的著名诗人沈约的作品,虞讷立时就逐字逐句地加以嗟叹赞赏了 。
如果能改变上述故事的结局,让韩愈建议用“推”字,且贾岛也接受,那么,也可以断言:正是那些跳起脚来说“敲”字用得好、“推”字不宜用在此处的人,会跳起脚来说“推”字用得好、“敲”字不宜用在此处 。
中国的古代诗词受形式格律的严格限制,不可避免地在相当程度上沦为封闭圈子里的小文字游戏 。
语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
一般认为,句中的第一个“吟”字是写作的意思,第二个“吟”字是吟诵的意思 。
不妨这样解释: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是唐人的诗写得好,第二层意思是因种种限制,在这样一种写作形式里,无论内容的宽度或者思想的深度都极其有限,后人不一定没有唐人聪明,不一定写作能力不强,然而,没有用了,与其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后强写类似的句子、惹人嘲笑,不如老老实实地念念旧句算了 。
我在想,句中的第一个“吟”字是否还能解释为写诗的天赋、才能?即《唐诗三百首》尽管不是什么大部头,但只要多读几遍,任是再没有天赋、才能的人也能对付着写出几首诗来了 。
本来就是文字游戏,就那么几个套路,熟能生巧,真不难 。
这样解释,似乎也通 。
纵然是文字游戏,且有严格的限制,也有些人玩得好,特别得好,好得令人沉醉 。
许许多多美丽的诗词,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真挚,具有穿透时空的魔力 。
尽管已“换了人间”,你不是一定要花很多功夫去钻研这些东西,但如果你还愿意挤出很有限的一点时间来接触、体会,那真是很美丽的邂逅 。
然而,但凡不是有特别的志向,你不要强迫自己读多少首、一定要理解哪个人的作品或哪些作品 。
你真正喜欢的作品,往往第一眼看见了就喜欢 。
虽然文词上有时代隔阂,但稍看看解释,也就懂了 。
且究竟为什么喜欢,却不一定能说清楚 。
许多能说清楚的喜欢,其实不见得是真喜欢 。
特别不要硬背自己不喜欢的作品 。
年青人记忆力好,无论理解不理解、喜欢不喜欢,确实可以硬背下来许多 。
然而,没什么意思,没什么意义 。
除非你真正喜欢的,其余的硬背成果,用不了几年,就会被你忘记得干干净净,基本不留下痕迹 。
我自己还是有些喜欢古代诗词的,我愿意看到人们与古代诗词的美丽邂逅,但我真的反感、特别是不希望孩子们看《中国诗词大会》一类的节目 。
将文学欣赏变成记忆力大赛犹则罢了,不过就是以文化之名糟蹋糟蹋古诗词而已,关键在于深入节目骨髓的假装高明、强行解读、刻意与名人套近乎 。
此中问题还不主要在于个中人的虚伪,而在于彻头彻尾的霸道,...
中国诗词大会题库作者:来居林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40317569/answer/121509879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