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诗词的议论文( 七 )


但是 , 由此带来的后果 , 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水土流失、生物物种减少、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 , 这些恶果无一不是我们忘记了老祖宗天人合一的传统 , 我们在西方化的同时 , 把这些属于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丢到了墙角 。
其二是发奋有为的思想 。
儒家思想的精华就是这种积极向上、入世有为的精神 。
《易传》曰:“天行健 , 君子以自强不息 。
”《论语·述而》曰:“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 子路不对 。
子曰‘女奚不曰 , 其为人也 , 发奋忘食 , 乐以忘忧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孟子·藤文公下》曰:“富贵不能淫 , 威武不能屈 , 贫贱不能移 。
”至于古代士大夫之“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千锤万击还坚劲 , 任尔东西南北风”“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 , 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催人奋进、气势磅礴的精神写照 。
这些思想的光芒依然照耀着今天 , 引导着我们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勇往向前 。
其三是“和而不同”及中庸思想 。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重和谐的一面 。
传统的儒家、佛家思想都讲究和 , 同时也特别强调和而不同 。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把和突出到了处理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 。
和是一种和谐、协调的总成 , 同是统一、同化的集中概括 。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 ,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要讲究和 。
和为贵 , 强调其协调性 , 同时 , 要坚持和而不同 , 即顺应自然、社会、时代的要求而不随波逐流 , 强调人性的自我意识 。
这种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
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我认为儒家思想的中庸 , 即是其完美的阐释 。
《论语·雍也》曰:“中庸之谓德 , 其至矣乎 。
”《四书集注·中庸》曰:“不偏之谓中 , 不倚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 庸者天下之定理也 。
”中庸的核心是言行适度 , 反对偏激 , 主张以理节情 , 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 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建立等级分明的礼治伦常秩序 。
崇尚中和的民族心理使人们养成了注重和谐、维护整体、温文尔雅、谦让宽容的民族精神 。
对于维护社会和平、实现人际间的和睦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
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讲 , 着重论述中国文化和的思想 , 引起世界舆论的关注 。
在传统文化精神的引领下 , 中国在几千年的文明进化过程中 , 逐步形成了适合本民族自身生存发展特点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制度 , 以及在人们的文明进化过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伦理道德 。
深入学习、探讨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 可以发现 ,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博大精深 , 涵盖广泛的体系之中 , 重人事、重血缘、重家庭、重社会 , 伦理道德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 。
可以毫不含糊的说 , 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 。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伦理道德传统 , 对于今天以德治国思想的学习与践行 ,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
比如“亲亲、尊尊” 。
在当今社会 , 受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 家庭、社会、组织的关系都受到破坏性的挑战 , 建立“亲我所亲 , 尊我所尊”的和谐社会关系 , 显得尤为必要 。
比如“仁、义、礼、智、信” 。
每一个字都是我们立身处世的经典哲学 , 今天我们重新提倡“五常”道德体系 , 并不是把封建的糟粕拿出来使用 , 而是从百宝箱中捧出我们珍藏的救世秘方 。
比如“慎独” 。
所谓“慎独” , 就是要严于律己 , 要慎守道德 。
在今天看来 , 我们缺乏这种自律的操守 。
培养这种传统的“慎独”精神 , 对于建立廉洁亲民的政府公务员队伍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
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 必须根据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 , 不断吐故纳新 , 克服民族文化在其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那些“片面性”和“狭隘性” , 使一个民族的文化 , 不断吸收新时代的精神内涵 , 从而使民族文化获得新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