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学习心得体会如何写?( 三 )


孔孟儒学认为 , “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 教化的源泉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载:子曰:“夫孝 , 德之本也 , 教之所由生也 。”孝为德之本的思想在儒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 , 仅供参考和阅读 家其他著作里也有所反映 。有子曰:“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 其为仁之本与?” (P71)认为孝是仁的基础 。孟子则说:“亲亲 , 仁也 。” (P430)又说:“仁之实 , 事亲是也 。” (P359)将侍老奉亲之孝作为仁的实质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载:“夫孝者 , 天下之大经也 。夫孝 , 置之而塞于天地 , 衡之而衡于四海 , 施诸后世 , 而无朝夕 。”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 , 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 ,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法则 。(P475)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樊迟问仁 , 子曰:‘爱人’ 。” (P171)“仁者爱人”是孔子对仁的简明概括 。而他又认为 “孝”是“仁”的基础 , “孝弟也者 , 其为人之本与?” (P71)既然孝道观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 , 那么 , 为了这种理念价值的推行 , 就必然有一些最具体最直接的行为要求 。儒学创始者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 , 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 。诚然 , 行孝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子女对父母的物质奉养 , 但是孔子并不停留在物质奉养上 , 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 , 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 。所以他又说:“今之孝者 , 是为能养 , 至于犬马 , 皆能有养 。不敬 , 何以别乎?” (P79)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 , 仅是物质上的奉养 , 又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呢?不过 , 孔子对“孝”的最高阐述是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 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立身 。所以孔子说:“父在观其志 , 父没观其行 ,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 可谓孝矣 。” (P74)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 , 故孔子赞扬他们说:“武王、周公 , 其达孝矣乎!夫孝者 , 善继人之志 , 善述人之事者也 。” (P44)司马迁著《史记》 , 班固著《汉书》都是立志完成其父遗留下来的未竟事业 , 是孔子孝道观最高要求的体现 。孔子对于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做的一些具体行为 , 典籍中还有如下一些记载: 子曰:“生 , 事之以礼;死 , 葬之以礼 , 祭之以礼 。” (P79)父母在世时 , 要以礼侍奉;死了 , 要以礼安葬 , 并且按礼仪祭祀 。孟武伯问孝 , 子曰:“父母 , 唯其疾之忧 。” (P79)关心父母的病痛是讲求孝道之关键 。子曰:“父母在 , 不远游 , 游必有方 。” (P98)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孟子对孔子仁孝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 他认为孝是仁的实质 。因此 ,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 (P357)又说:“孝子之至 , 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 , 莫大乎以天下养 。” (P385) 。推已及人 , 把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 , 是孟子孝道观的独到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