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安洪泽湖的赞美词和诗句( 七 )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释义】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
2、之:往,去 。
3、广陵:扬州的旧名 。
4、故人:老朋友 。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
7、下:沿江顺流而下 。
8、尽:消失 。
9、唯见:只能见到 。
10、天际:天边 。
译文: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与老朋友在黄鹤楼告别,孤单的小船好像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能看见长江在滚滚翻动 。
[编辑本段]【赏析】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 。
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 。
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 。
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 。
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 。
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
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 。
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 。
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 。
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 。
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
【创作背景】关于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了望 。
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
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
号称江南三大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矾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 。
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 。
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
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
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祎,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
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
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