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的读后感怎么写?( 六 )


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 。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
曹操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有许多诗作大气磅礴,流传千古 。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他有一个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大笑面对,不管悲伤还是高兴,可见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
总之,《三国志》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全新的曹操,我们一定要看哦!
【扩展阅读篇】
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 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
注意点:
1、吃透文义 。写读后感之前,索要写的对象文章或者书籍要读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如果读不透,写的时候就会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
2、是自己在写读后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 。千万不要说教别人,令人味同嚼蜡 。我看过一个孩子的读后感,从头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对别人指手画脚,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镶嵌其中,满以为光彩夺目,实则堆砌材料 。让人不愿意读下去 。这是很多孩子写作的共性 。
一、首先了解"经典式"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衔接 。因此,读后感的中心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 。感点,就是你读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点 。
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 。"感点"承接"述读" 。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 。"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 。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读后感《三国志的读后感》 。"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
注意:很多孩子的读后感,复述完故事内容,就开始写感,翻来覆去,就几句话,就是多写一点,也是不着边际,一盘散沙,主要是缺乏"感点"这个桥梁,显得很突兀,过度不自然,不顺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