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的读后感怎么写?( 八 )


2、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 。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
3、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
第五步:结感--结
结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 。
注意点:
1、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表决心式的结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
2、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或发人深思,或气势磅礴,或首尾呼应,暗合标题,都不失精彩 。

三国志的读后感怎么写?


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作为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 。
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 。”读《三国志》,仿佛借着那一篇篇传记亲历了那个风云变幻,英杰辈出时代,那五千多年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蜀汉征战四方,成就一番霸业;孙吴据江东而虎视天下;曹操一统北方,但兵败于赤壁 。自此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 。最终,三国同归于晋 。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而驱使他的是却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三国志》中,我最为敬佩的,是同样秉持着对汉室的忠贞的人物,曹操帐下的谋士荀彧,荀文若 。
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读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 。
颍川荀彧,王佐才也 。司马懿也曾言:“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
或许有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 。但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而是放眼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这是制定大的战略 。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便是助曹操下棋的人 。
若只是有王佐之才,荀彧尚不足以为人传颂至今 。真正令人敬服的,是他“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 。”的高尚人格 。
向来忠于汉室的他,辅佐曹操是为了借其力以匡扶汉室 。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请加九锡,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而此时曹操权势滔天,荀彧却敢于冒其不韪,进言“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他对匡扶汉室的信念,或许会被称为愚忠,但我认为这更体现了他对于志向与理想的坚定,并甘心为此付出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