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摸鱼儿》赏析( 三 )


我是这样理解的 , 不知道对不对 , 望别见笑!不过要是真是我理解的这样 , 那么还是第一次看辛弃疾有这样思念情怀的词 , 我心中的辛弃疾是个铮铮硬汉 , 民族英雄!
辛弃疾《摸鱼儿》赏析

辛弃疾的《摸鱼儿》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已亥 , 自湖北漕移湖南1 , 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 , 为赋 。
) 更能消几番风雨 , 匆匆春又归去 。
惜春长怕花开早 , 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
怨春不语 。
算只有殷勤 , 画檐蛛网 , 尽日惹飞絮 。
长门事 , 准拟佳期又误 。
峨眉曾有人妒 。
千金纵买相如赋 ,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
闲愁最苦 。
休去倚危栏 ,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淳熙六年已亥 , 是南宋孝宗即位后的第十七年 , 即公元一一七九年 , 辛弃疾在朝廷任职已有十八年之久 。
这十多年间 , 他东迁西调 , 席不暇暖 , 生活很不安定 。
淳熙五年他由江西安抚使转为湖北转运副使 , 还不到一年 , 忽又改为湖南转运副使 , 真是来去匆匆 , 使他思想上毫无准备 。
这次调动 , 内情如何 , 我们无法知道;但在辛弃疾看来 , 却是有人在孝宗皇帝跟前说了他什么坏话 , 所以才把他从湖北调开的 。
这使他十分不快 。
在同官王正之为他饯行的筵席上 , 他感触很深 , 即席挥毫写下这首《摸鱼儿》 。
那是一个晚春天气 , 刚来过一场风雨 , 于是春天的气息又淡薄了几分 。
这使他的心头更添一层感慨 。
他觉得 , 用不着几番风雨 , 这春天就会一去无踪了 。
风雨就象是催归的无情使者 , 不把春天送走是不肯干休的 。
春是什么?在这里 , 春是代表人间美好的事物 , 良好的愿望 , 却又实指不得 。
作者想的范围也许很宽广 , 但因不着迹象 , 我们只能够加以意会 。
下面便突出一个“惜”字 。
由于爱惜春光 , 便害怕春光早逝 , 所以他又曾经怕春花开得太早;然而春天毕竟来得匆匆 , 去得匆匆 , 当到处是一片落花飞絮的景象时 , 春天显然已经无法停留 , 这便使人更觉得惋惜了 。
那么 , 春要归向何处?他禁不住向春提出疑问 。
“见说道”是听说得;“天涯”是春要去的远处;“芳草”象征美好的事物 。
苏轼《蝶恋花》词:“天涯何处无芳草?”是情怀豁达的话;辛弃疾“天涯芳草无归路” , 却是伤心的话了 。
既然“归路”是没有的 , 春又归向何处呢?而它偏又归去了!“怨春不语”——提出疑问 , 却得不到任何解答 , 于是他只好默默埋怨这春之神 。
如今 , 能把春的残余脚步留下来一点儿的是什么呢?那是粘在蜘蛛网上的一星半点的飞絮 。
那些挂在家屋檐底下的蜘蛛儿也真算是殷勤的了 , 它们张开网儿 , 整天忙着兜揽那漫天飞舞的柳絮 , 仿佛怕春天去得一无踪影 , 硬是要把细碎的春痕保留一些下来 。
上片 , 一层一折 , 一折一转 , 层层深入 , 把对春光的珍重、悼惜 , 写得情意缠绵 , 笔墨宛折 。
他是悼惜那大自然春天的消逝吗?是有那么一层意思;可是 , 说实在的 , 他是借春光作为比喻 , 发抒他对宋朝政的不满 。
开头 , 朝廷上当权者似乎有点奋发有为的样子 , 不料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 阴晴无定 , 转眼之间 , 便换了另一种气候 , 使有志之士不能不悲愤慨叹了 。
作者这层意思 , 是可以意会的 。
下片 , 再通过一些典故的运用 , 进一步指出朝廷政治的败坏以及朝中小人的丑态 。
“长门事” , 是用汉武帝陈皇后的故事 。
据司马相如《长门赋》序说 , 陈皇后“得幸 , 颇妒 。
别在长门宫 , 愁闷悲思 。
”听说司马相如很会写文章 , 就叫人送去黄金百斤 , 请他“为文以悟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