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摸鱼儿》赏析( 五 )


陈氏听说司马相如的文章天下最工 , 便送去百斤黄金 , 求得一篇《长门赋》 。
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 , 有所感悟 , 陈皇后再度承宠 。
事实上 , 《长门赋》并非司马相如所作 , 史书上也没有陈皇后被废后复得宠幸的记载 。
君莫舞 ,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杨玉环、赵飞燕都是古代著名的美女 。
一个是唐玄宗的贵妃 , “三千宠爱在一身” , 后来安史乱中被缢死马嵬坡下;一个是汉成帝宠极一时的皇后 , 结局是被废为庶人后自杀 。
辛弃疾的摸鱼儿这首词的词意一波三折,结合词中的句子简析其中蕴含...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 , 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
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 , 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
(具体补充下)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 。
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 , 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 , 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 。
表面上 , "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 , 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 。
本来 , 宋室南渡以后 , 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 , 但是 , 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 , 投降派的猖狂破坏 , 使抗战派失意受压 , 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 。
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 , 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而告终 。
北伐的失败 , 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 。
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
“匆匆春又归去” , 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 , 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 。
这是第一层 。
但是 , 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 。
然而 , 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 , 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落红” , 就是落花 , 是春天逝去的象征 。
同时 , 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 , 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 , 事业无成的感叹 。
这是第二层 。
面对春天的消失 , 作者并未束手无策 。
相反 , 出于爱国的义愤 , 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
”这一句 , 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 , 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 , 否则连退路也没了 。
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 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 , 但却强行挽留 。
词里 , 表面上写的是“惜春” , 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 , 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 。
这是第三层 。
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 。
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 , 但“春” , 却不予回答 。
春色难留 , 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 , 却出人意外 。
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 。
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 , 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 , 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 。
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 , 以小小的“飞絮”作结 。
上片四层之中 , 层层有起伏 , 层层有波澜 , 层层有顿挫 , 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 , 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 。
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 , 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 。
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 。
这是词中的重点 。
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 , 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 , 屡遭谗毁 , 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 。
“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 , 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 , 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 , 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 , 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