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点评( 三 )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 。“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味深长,传为佳句 。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 都可以互相参看 。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 。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 。《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 。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
--------------------------------------------------------------------------------
水调歌头赏析(三)
这首词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词中之《天问》,又有李白之仙心 。屈原《天问》洋洋一百七十余问;李白《把酒问月》是即兴遣怀之作 。苏轼此词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 。
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 。屈原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 。李白《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李白是因失意而怅惘而问月 。
苏轼作此词时40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他既对朝廷政局深切关注,又期望重返汴京,心情复杂,时逢中秋,一饮而醉,醒后感慨弥深,遂作此词 。
上阕主要表达政治失意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心理 。见月而问天,追月而迟疑,在"天上"与"人间"徘徊不定 。这与苏轼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的思想特点是分不开的 。所以据说宋神宗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时,乃有"苏轼终是爱君"的感叹,并以此量移汝州 。(《岁时广记》引杨湜《古今词话》) 。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所展示的语言方式和矛盾心态,曾一时为众人仿效,如黄庭坚之"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赵秉文"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 。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等等 。
下阕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宕出,专写"人间"一路,小序中"兼怀子由"之意也随之拈出 。换头三句实写月色照人之形 。转、低、照三字写足月光移动之神韵 。"无眠"二字始直接涉及中秋人事,"怀"弟之意隐约而出 。接下五句又跳出个人思绪,由个人之离别联想到普天下人之离别,使词的境界陡然提升 。不惟自慰,实兼慰人,意思愈转愈深 。煞拍两句从谢庄《月赋》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 。虽然月圆人未圆,但明月千里,同此天空,则人若得生命长久,自有与月共圆之日 。
全词情感数折,而意思层递进深,在矛盾中归于旷放 。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苕溪渔隐丛话》) 。
作此词六年后,苏轼(46岁,在黄州)又作了一首中秋赏月词--《念奴娇》: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