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点评( 六 )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
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 。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 。
’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 。
临行,叶叫他穿皮衣 。
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
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 。
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
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
苏东坡诗词水调歌头全文 ①全文如下:水调歌头 【宋】苏轼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②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手持酒杯来寻问青天 。
不知道天上的那些宫殿,今天晚上又是那一年呢 。
我想要乘长风飞回月宫,又怕那高耸的琼楼玉宇,让我难以忍受那种孤寒 。
起舞翩翩玩赏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的人间 。
月光已经转过朱红楼阁,明亮亮地低洒在绮窗前,照着床上人们惆怅无眠 。
明月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何在亲人离别时才圆?人都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
但愿世间离别的人常在,远隔千里共赏皎洁明月 。
③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男,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
诗词鉴赏 。
水调歌头 (苏轼)丙展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赏析】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了伟大胜利的一年 。
到处都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繁忙建设景象,武汉长江大桥正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 。
而毛主席从这一年开春起就工作很重,他用两个半月的时间,每 一或二天都要找一个部的领导干部谈话,共向34个经济部门的同志作了调查 。
接着他又于4月25日和5月2日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先后两次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提出把国内外所有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共同为社会主义服务 。
此后,毛主席又启程去南方视察工作 。
他从广州到长沙再到武汉 。
在武汉期间,他视察了长江大桥的施工现场,并于6月1日、3日、4日三次畅游长江,抒发豪情,得《水调歌头·游泳》一诗 。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终生热爱游泳,他对祖国山水独有所钟,独有其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