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寅恪的诗句「食蛤哪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 九 )


当年七月七日夜,我俩相会长生殿;夜半无人两私语,双双对天立誓言:在天上,我们愿作比翼齐飞鹣鹣鸟;在地上,我们甘为永不分离连理枝 。
即使是天长地久,总会有终了之时;唯有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
注释1.汉皇:原指汉武帝 。
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 。
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 。
重色:爱好女色 。
倾国:绝色女子 。
汉代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
请帮忙解释一下这首诗,谢谢 陈寅恪《阜昌》诗:“谢泳先生在一家旧书店购得一册诗词抄本,其中录有陈寅恪的作品 。
据说,《陈寅恪诗集》中的《阜昌》一诗,见于抄本的标题为《题双照楼集》 。
谢泳先生认为,这应该是“原题”,而“标题的改动有复杂的原因”(《万象》第七卷第十二期) 。
陈寅恪《阜昌》诗作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题下有小序:“甲申冬作时卧病成都存仁医院 。
”据《吴宓日记》,陈寅恪于十二月十四日因眼疾住进存仁医院,十七日,“寅恪口授其所作挽汪精卫(兆铭)诗,命宓录之,以示公权 。
”日记随后抄录了全诗 。
这应是《阜昌》的第一个抄本,因为该诗作于住院期间,如果陈寅恪有手写稿,大可直接拿给吴宓看 。
他似乎只是打好了腹稿,听说吴宓将赴招待萧公权的晚宴,便“口授”出来,让其代为转达 。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日,汪精卫客死日本,一时议论纷纷 。
作为历史学家,陈寅恪对一位已“盖棺”的政治人物应该怎样“定论”,自然会有自己的看法 。
他急于让吴宓将诗抄示萧公权,却很是耐人寻味 。
萧公权是专治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陈寅恪是要用他的见解,去影响一位政治学家对汪精卫的评判吗?《阜昌》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先来看看吴宓的抄本:阜昌天子颇能诗,集选中州未肯遗 。
阮瑀多才原不忝,褚渊迟死更堪悲 。
千秋读史心难论,一局收枰胜属谁 。
事变无穷东海涸,冤禽公案有传疑 。
首联有两个夹注,“阜昌”后是:“刘豫为齐帝年号 。
”“集选中州未肯遗”后是:“元遗山选《中州集》,列入齐曹王刘豫诗 。
按豫曾为进士 。
”显然,这是将汪精卫比作配合金兵入侵宋境、受金人册封为齐帝的刘豫了 。
说元好问不因刘豫的政治行为,而抹煞他诗界的地位,表明了陈寅恪对待汪精卫的态度 。
颔联中的阮瑀和褚渊,也是指汪精卫 。
阮瑀即阮籍之父,建安七子之一 。
据说他才思敏捷,落笔成章 。
为曹操谋士时,起草文书呈上,曹操提笔欲有改订,竟发现不能增损一字 。
汪精卫为孙中山草拟“总理遗嘱”,孙中山也完全赞同,没有一字添改 。
褚渊是南朝人,曾在宋、齐两朝为官,他与汪精卫的可比之处较多 。
其一,那个有“面首三十”的山阴公主,得知褚渊貌美,让皇帝将他赐给自己,百般引诱,褚渊却能坐怀不乱;汪精卫也有“民国美男子”之誉,且从未有滥情的表现 。
其二,宋明帝临终,封褚渊为中书令,托他与袁粲一同协理国事,袁粲死节于宋,褚渊却助萧道成篡宋建齐,因此受世人唾弃;汪精卫的情形颇为类似 。
其三,褚渊任南齐司徒时,一次乘车外出,阁道断裂,掉入水中,有人嘲笑他为“落水三公”,“褚渊落水”便成了典故;汪精卫与日本人合作,当然是“落水”了 。
在这一联中,陈寅恪一面肯定汪精卫的才华,一面又为他未能早成烈士而最终“落水”感到可悲 。
颈联没有用典 。
尾联是借“精卫填海”的神话,暗喻现实 。
“东海”即东瀛,指日本;“冤禽”即精卫鸟,指汪精卫;“有传疑”指当时关于汪精卫之死有种种传闻 。
后两联的意思比较明显,陈寅恪本着知人论世的史识,充分考虑到时局的复杂性 。
他对汪精卫不是简单的谴责,更没有一味地去“妖魔化”,而是在讽喻的同时,又因怜惜其才而表示惋惜 。
在《陈寅恪诗集》里,这后四句文字略有差异:千秋读史心难问,一局收枰胜属谁 。
世变无穷东海涸,冤禽公案总传疑 。
“心难论”改成“心难问”,“事变”改成“世变”,“有传疑”改成“总传疑”,意思都更进一层,复杂的心态愈加明显 。
由此也可以肯定,吴宓抄录的是初稿,后来,陈寅恪又作推敲,修订成诗集中保留的样子 。
《吴宓日记》中的这首诗,原本没有标题 。
《陈寅恪诗集》中题为“阜昌”,实际上是取首二字为题,相当于“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