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寅恪的诗句「食蛤哪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 六 )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
对大历(766 ~ 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
文学创 作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
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 。
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 。
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 。
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 。
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
这些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
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 。
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 。
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 。
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 。
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 。
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
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 。
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 。
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
《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 。
《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 。
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 。
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 。
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 。
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 。
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
帮忙想句形容水墨画的诗句~ ????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
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
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
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