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寅恪的诗句「食蛤哪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 三 )


陈毅走后陈寅恪十分感慨:“没有想到共产党里有这样懂学问的人 。
”并找陈毅的诗作来读 。
1959年,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探访,“是想看看陈寅恪的藏书” 。
陈寅恪本不想见,后经陈序经再三劝说见了 。
1961年与郭沫若会见 。
郭主动对过去两人的不快作了“解释”,并征询陈寅恪有何希望和要求 。
陈真挚地提出应组织力量整理出版《文苑英华》;并云需要图书资料和因写《钱柳因缘》希望得到特制稿纸 。
郭沫若慨允并践诺 。
1962年胡乔木过访,由陶铸陪同,“以学生见老师的心态走到陈寅恪的跟前” (30年代胡乔木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 。
“陈寅恪频频发问,胡乔木尽量委婉地解释”,诸如谈到国家近年经济形势时,陈寅恪发问:“为何出现那么多的失误?”胡乔木笑答:“就好比在一个客厅里将沙发、台椅不断地搬来搬去,目的是想找一个好的位置,所以就免不了产生搬来搬去的失误,就好比是经历一场地震一样 。
” 3当陈寅恪问及他的著作为何迟迟不能出版时,“胡乔木以八个字回答陈寅恪的八个字发问:陈曰‘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答‘出版有期,盖棺尚远’” 。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二) 因胡乔木、陶铸的过访,陈寅恪作《壬寅元夕后七日,二客过谈,因有所感,遂再次东坡前韵》中有两句值得玩味:“南国有情花处处,东风无恙月年年 。
” 还有章士钊和竺可桢等社会名流的造访 。
相映成趣的是康生步胡乔木后尘探访,来得突然,“校长办公室一与陈宅电话联系,才知陈寅恪病了,正在卧床休息 。
办公室人员试图说服陈家人动员陈寅恪接待一下,但没有成功” 。
5 应特别值得写入史册的是陶铸 。
他对陈寅恪呵护备至:关照中山大学将当年 “中右”的陈寅恪“脱帽加冕”;为方便陈寅恪的散步,在门前修一条白色水泥路;陈病重时为其配三个半护士;为陈寅恪能欣赏戏曲,他指示中山大学为其弄一台好收音机,学校不认真办,陶铸很生气 。
“学校不送我送 。
”他送了台落地电唱两用机 。
陶铸被打倒后,“造反派”曾统计出1966年6月到12月间,远在北京的陶铸先后三十八次用电话对广东省委作“遥控指示”,其中一次或数次指示:“对陈寅恪的待遇要保持原状不变 。
” 无论“文革”中陈寅恪受了多少委屈、折磨,但他毕竟是幸福的,有谁能享此殊荣? 且看八方人物对陈寅恪的评头论足: “读陈寅恪的论文若干篇 。
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
”(胡适)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
我想知道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凭心灵选择》也就是写到陈寅恪的那位...凭心灵选择(江苏)正如每一条大道总有许多岔路,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见不少抉择的关口 。
是啊,许多事物需要选择 。
形而上者,如鲁迅为改造国民性而弃医从文;形而下者,如张爱玲所说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选 。
一条道路固然单调,但有时候,太多或太难的选择未尝不是一种痛苦 。
这种痛苦,是心灵的痛苦 。
前些日子,在看陈寅恪的著作———一些唐宋史论及《柳如是别传》 。
我感慨于陈寅恪坚硬的品格 。
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尊重事实,保持着对史学、对民生的终极关怀 。
国民党时期,他写下“九鼎铭辞争颂德”;十年动乱中,他又写下“文章唯是颂陶唐” 。
由于他的坚贞不阿,他屡遭迫害,以至于哀叹“泪眼已枯心已碎,莫将文字误他生”,但他从未放弃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于目盲脚膑后写成皇皇巨著《柳如是别传》 。
“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从陈老的诗句中,我们读出了他的那份坦荡,是他心甘情愿地选择了这条艰辛道路,那是什么给了他这种惊人的勇气呢?余英时的一句话给了我答案 。
他说:“知识分子天生就是文化价值的捍卫者,正因为有了超越的精神力量,他才能对现实中的不平提出批判 。
”是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是对民族、民生的关切,对历史的严肃认真,让陈寅恪选择了这条道路,最终流芳百世 。
而在同样的考验面前,软骨头的冯友兰,虽为新儒学大师,却甘愿做了江青的“侍臣”,与陈寅恪的节操相比,霄壤之别 。
由此我懂得,面对人生抉择,靠的是心灵的力量 。
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新思潮,新事物层出不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