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教学设计怎么写?

《风筝》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
学生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 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2.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价值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面 。
难点: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 五. 教学用具
传统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由罗大佑的《童年》引入:“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
(2)互谈感受:童年时期哪一件事情使你记忆深刻呢?
(3)引入正课:童年时期的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玩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回忆自己和弟弟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 。(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