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后感如何写?( 七 )


教育应该有两大功能,一个是为社会政治服务,另一个是为人身的.发展服务 。这两者之间,在现代社会,后者应该更重要,应该是通过教育培养出个性和谐发展的社会成员 。通过所培养的社会成员来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战国时期,士在诸侯争雄的社会格局中,可以自觉地选择自己的“主”,可以念叨着择主而事 。知识分可以独立研究,可以保有自己比较独立的人格,首先考虑的是创造新的学说,而不用考虑迎合某一特定的统治者,———反正统治者或大或小,多着呢——总是能找到买主的 。这时,人的发展和为政治服务是比较统一的 。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 。而秦汉以后,为政治服务就变味了,变成了为皇帝一人服务,知识分往往放弃了自身发展的需求片面的去迎合社会政治的需求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把教育的作用定位于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学》中虽然把“格物”定为教育的开始,但是此“格物”绝对不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中所设的学科“格物” 。《大学》的“格物”并不研究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花草虫鱼,“格物”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关系,自然和人的“天人感应”,后来有一幅对联高度概括了封建教育的“格物”内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儒家所想格的“物”,无非是研习祖宗传下来的一些典籍,揣摩当今圣上的旨意,把人生的乐趣定格为“金榜题名时”,并不把独立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作为人生自我实现的途径 。这应该是中国20xx年的封建社会中只有零星技术发明,缺乏纯理性的系统的科学研究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然科学相对落后的原因 。孔夫不是骂想学“稼圃”的樊迟为“小人”吗?,,
教育过程中只“格”社会关系的“物”,只强调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把教育视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忽视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政治上一有风吹草动,教育上就是波浪滔天,教育成了社会的风向标 。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教育都受到冲击,受到破坏 。这样,一方面使中国知识分、中国人民关心政治,关心人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是中国知识分的个性普遍受到压抑,因循守旧多,标新立异少,唯上唯书多,这已经深入到国民思想的深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
我们现在读《学记》,不仅要肯定其积极意义,更要认识其局限性 。夸耀祖宗是中国人的嗜好,我们已经夸耀了20xx年 。我们现在要提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肯定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 。但是,人的个性受到压抑,人人以关心政治为务的是绝对不能提倡的 。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并不一定就是把每一个社会成员培养成政治舞台上的“生、末、净、丑、旦”,每一个削尖脑袋往政治上钻,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政治已经有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