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后感如何写?( 三 )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内容 。目前自己有些内容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怎么上?现在有很多争议 。我选择与自己的教学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浅谈我个人的读后感 。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 。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
一、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 。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 。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 。”学生质疑约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疑而问 。二是意见分歧 。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非常可贵 。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 。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 。三是为师纠错 。
二、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 。
有时,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个问题考虑得比较全面了,已成定论,无可质疑 。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 。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结合文章语句说明一下 。”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 。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一定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可以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
三、学生习作为育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使以课堂为载体的育人活动更为有效 。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接受,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 。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 。有时,学生习作提供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
家长会上,面对家长和学生,我从一则周记说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为生活打拼已经很累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分心?面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
跟几个纪律不好的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习课上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知道“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 。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 。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 。《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 。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集体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 。以我浅见的视野,不知道《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一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