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读法,顿挫是什么意思( 四 )


759年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五年,虽然两京业已收复,但战乱并未平息,国家仍未安定,人民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的杜甫时时关注着平叛战争,将消除战乱一直牢记于心,在西行秦州前夕,他先写下了《洗别马》,“三吏”“三别”等关注平叛战争的诗篇,对国家走向统一表示了关注之情 。
除了赤诚的爱国之情,忧民之情同样在杜诗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其八: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
士苦形骸黑,林疏鸟兽稀 。
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望幽燕隔 。
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
诗人来到秦州,看到奉诏从金微调来的士兵为解御河北的叛军而“赴沧海” 。
当他目睹“士苦形骸黑”时,便对长途跋涉的士兵表示同情,于是在结尾写到“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战乱是乱世的主要特征,它与和谐社会是根本对立的,用诗歌反映战争的残苦,表达作者对战争的批判,表达了杜甫希望国泰民安的心愿 。
他的《兵车行》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边还戍边”的无奈沉重地叹息中传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战争的厌恶之情,又用士卒“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
纵有健妇把锄梨,禾生陇亩无东西”的血泪控诉,揭示了战争给后方经济带来的巨大破坏,字里行间,传达出作者对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价值的深深疑虑 。
可以说:“万方多难”的时代,“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重要原因 。
3、思家念亲悲己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重要的情感基础 。
我们看杜甫的一首《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诗人潦倒窘迫的人生之痛和多事不宁的家国之忧 。
一起首诗人连续四句的景物描写,以凄厉的猿啼、盘旋的江鸟、在强劲的秋风中远近纷纷飘落的树叶、风急浪涌滚滚滔滔苍茫无际的江水,展示了一个萧索凄冷荒远苍茫的秋天景象,为下面抒情主人公的出场极力铺垫,这不仅营造出一个凄清悲凉的伤感气氛,更给抒情主人公的出场搭建了一个平台——展示了一个苍茫渺远空阔无靠无依的天地空间 。
在这之后,诗人才让一个“百年多病”“万里悲秋”的孤苦老人姗姗地走了出来:“万里”可见诗人漂泊流落之远;“作客”照应“万里”,再着一“常”字,可见诗人滞留异乡时间之久;“悲秋”透出诗人内心的感伤;“百年”表明诗人年事已高;一个“病”字再加一个“多”字,表明了诗人身体衰败,已是风烛残年;“独登台”则足见诗人之孤独与行迈之蹒跚艰难 。
杜老夫子的登高望秋兴叹的形象,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两千多年前那个形容枯槁、衣衫蓝缕、行吟于泽畔的屈子 。
诗人就象强劲的秋风里高挂在枝头摇曳着的一片枯黄的树叶,真担心他随时都有被吹落下来的危险 。
十四个字写尽了诗人自己的苦况,可以说这种人生之苦已经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
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因痛失亲人而肝肠寸断、因自己颠沛的遭遇而唏嘘不已,在很多诗作中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因素对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影响 。
杜甫视诗歌为生命,他的诗歌也与其个人丰富的人生体验休戚与共,为了排遣他对于不合理社会的愤怒与不平,宣泄在生活、思想上长期蕴蓄的内在矛盾以及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沉郁顿挫的诗风是他最好的选择,历史成就了杜甫,杜甫成就了杜...
谁知道诗词中的句内对是什么意思句内对——当句对当句对也称句中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语词自成对偶 。
语出:宋 洪迈 《容斋续笔·诗文当句对》:“ 唐人诗文,或於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 。
当句对用在句中,有灵活多变、抑扬顿挫的效果 。
如: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 。
这是当句对的一个典型的例对:野水——田水互对 。
晴鸠——雨鸠互对,而上下联又遥遥成对.十分工整 。
如白居易的<寄韬光禅师>中也有一首: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全诗共四句,不仅名句之中有当句对.非有妙思者不能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