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怎么写?( 八 )


在一篇篇薛老师写的教育日记和课例中 。没有太多高深的教育理论 , 唯有她深厚、广博的文学底蕴 , 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她其实一点也不普通 。“因为读和写的循环 , 是我根深蒂固了的生活方式 , 比如生命的流泉 , 如果停止了 , 阻滞了 , 我的日子就失去了鲜洁和明净;我之为我 , 就丧失了欢悦和活力 。很大程度上 , 教——维系我们的‘共同事业’ , 不过是供水给可以流淌的一条人工地渠 。因为它 , 在办公室里 , 乃至于课堂上 , 我都可以理直气壮的读;因为它 , 篇复一篇 , 我的文字的温和劲健 , 在教学随比例得到培养和磨砺 。”反思加写作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
最后 , 请记住薛老师的一句话:“大量地 , 高品位地读;自由地 , 诚实地抒写;勇敢地 , 大胆地思考——这 , 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的 , 越来越坚定的语文学习之道 。”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怎么写?


我今年教一年级 , 开学的情景我记忆犹新:开学初 , 没完没了的叮嘱、喊叫 , 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身心的疲惫 , 精神的焦灼成了我当时的心理写照 。几乎每天都是在忙碌、繁杂、焦躁中度过 。就在那时 , 我发现了《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 。
读完这本书 , 我仅学到了三个词:心平气和、一年级、读书 。拿“心平气和”这四个字来说 。刚开始我也参照书中的一些做法 , 比如一年级一些课堂行规教育 , 与家长的沟通方式等 。但有时自己还是难以“心平气和” , 后来我才发现 , 这里的“心平气和”其实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的调控 , 而是引导我们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转换 , 从单一的实践工作者向学习型、研究型、探索型教师转变 , 以一种研究的角度去观察、剖析学生由于缺乏知识或经验而发生的不良行为 , 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 。如此下来 , 每日工作之后剩下的就不再是对日常琐事的烦乱 , 而是一种收获、透悉孩子行为背后的工作经验或者教育理论的经历 , 使自己的内心平静而充盈 。
而“一年级”这个词 , 我原先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孩子入学启蒙的阶段 , 但薛老师的见解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 在这本书中 , 她提到:有些班级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提早结束了一年级的生活状态;而有些班级到了“二年级”仍然处于“一年级”的生活状态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小孩子在一起学习知识的同时 , 他是否在学习公共生活 , 也就是说他是否在学习秩序 。在她的班级当中 , 她用两个关键词来给自己班级的秩序下定义:第一个是“音乐” , 她对文本的教学设计非常简单 , 更多的是在孩子们疲乏时把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时间拿来给孩子们欣赏音乐 , 陶冶性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