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作品集|15个作品带你一起欣赏!( 五 )


搜集起来的残砖碎瓦,
相互交错堆叠起来,
变成了博物馆独有的墙壁 。
在博物馆的墙上,
你看不到一模一样的砖瓦,
每一块都是绝无仅有,
经过时间打磨过的 。
这里的每一块砖,
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 。
有的水泥石灰都还没有完全去除,
有的还雕刻着自己的身世来源 。
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存在过的村庄,
在博物馆的墙壁上大都能找到残砖碎瓦 。
所有的残砖碎瓦堆叠起来,
变成高大的博物馆墙壁 。
仿佛是在诉说着他们搭建的村庄,
曾经骄傲的存在过 。
除了残砖碎瓦堆叠的墙壁外,王澍还用江南常见的竹子作为模版,浇筑了博物馆的外墙壁 。
竹条模板浇筑的墙面,线条分明 。
一边是古旧的残砖碎瓦片堆叠的墙壁,
一边却是现代感十足的混凝土墙壁,
像是新旧的时光在相互交流着 。
博物馆建成后,总会有人短时间内一次又一次的来到这里 。
当被问到原因的时候,他们却说:这个地方全都被拆光了,变成一个新城了,只有在这座建筑上,我能够找到我过去生活的痕迹,我是为此而来 。
这栋用残砖碎瓦堆砌的博物馆,像是用历史碎片堆叠成的古旧遗迹,每一个当地人在这里都能找到一丝过去生活的气息 。
这座记忆的城堡,
是当地人最怀念的去处 。
美好的过去或许有很多,
难能可贵的却是去留住它 。
南宋御街
2007年,杭州市政府找上王澍,希望王澍主持中山路南宋御街的历史百思特网街区综合保护与更新 。当时的御街,已经非常破败 。这条据说南宋皇帝走过的6公里长街,已经很长时间不维护了,商店很少,就剩下一些卖便宜货的,墙上的灰一块儿一块儿的,街上的人稀稀拉拉,晚上只有几个像鬼火一样的路灯 。
这条承载了很多杭州人回忆的老街,成为了杭州老百姓的一块心病 。从2001年开始,各方就已经围绕着怎么改造这条街道展开了讨论和探索,但一直没有找到特别理想的方案 。最初,王澍并不想接下这个项目,“触及的利益太复杂 。”
面对找上门来的政府,王澍提了六个条件:第一,要想做好,至少三年,设计之前,必须有至少半年的时间做深入调研;第二,坚决不做强制拆迁,保持足够数量的原住民,要保持生活的魅力;第三,不做假古董;第四,不做街面的一层皮,要做有纵深的街区;第五,用新的小建筑系统将街道缩减到原来12米的宽度;最后一条,只做1公里的示范 。
王澍了解政府的心情:“我知道你们很急,希望我们马上就做设计 。可能7月份开始做设计,年底就动工,这是中国的政府项目一贯的作风 。”本以为这六条苛刻的条件提出来,对方就知难而退了,可出乎他的预料,政府竟然全部答应了 。
带着美术学院的两百多名师生,经过半年的调研,王澍拿出了方案:完全停止拆迁,在不动迁任何一户居民的前提下,原地改造所有老旧建筑,包括历史悠久的木构民居、民国建筑和近50年的砖混民居,原住民也是维系本地文化的重要载体 。
在王澍眼里,历史街区的保护是要有延续性的 。他认为,历史或者传统,是指一直到今天为止的连续发生的所有东西,不是说明朝是历史,清朝就不是,或者清朝是历史,民国就不是 。“我们面对的是城市,而不是一个建筑,是需要从城市的角度进行梳理 。中国现在很多打着‘保护’的名义做的设计,形同于破坏,就是‘保护性破坏’ 。
针对王澍提出的保护老房子,一个处长直接问他:这个东西怎么做?在我眼里,它就是一堆破烂!“在他的整个意识里,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观就像磁带被洗掉一样,他的脑子是被洗过的,完全是没有感情的 。”对于持“破烂论”的人,王澍只能这样理解 。
有一次市政府开会,王澍用非常激烈的口气,对市委书记说,整个杭州城你看一下,不是说这条街是一条破烂儿,过去20年杭州市中心区的建设,就是整个一堆的大破烂,恰恰这条街看上去破,但它还保持着一个美好城市的远远的一种影子,我们能看到有可能使得我们恢复对城市的美好感觉 。“这条街,并不只是说有一条老街要保护,这是杭州城市复兴的开端 。”末了,王澍撂下这一句话 。
从2007年到2009年,王澍带着团队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了中山路御街的改造 。开街前一天,王澍对市委书记说:“你和我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这个事情成功不成功,明天我们来看结果 。”第二天开街,国庆节一个礼拜,1公里的一条街有超过100万的市民来参观,国内各大媒体不请自来全部做了正面报道 。现在,南宋御街已经成为杭州城市文化的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