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楼梦这么出名?( 二 )


故事的框架之二:以虚幻神奇的故事映衬现实人生的故事 。以女娲补天所遗留的石头为契机,带出一僧一道,由一僧一道携石下凡历劫为故事主干 。石头所以要历劫,又因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在警幻仙子处,为灵河畔三生石边的“绛珠仙草”时时灌溉,结了一段不了之情,绛珠仙草愿意“以泪相报”,所以双双下凡 。历劫之所遭遇种种,在警幻仙子的册子上,早已注定 。故事写宝玉初至太虚幻境到再至太虚幻境,虽表明警幻仙子多次希望宝玉早早从红尘中脱身,但故事中的人物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仍有迟早之分,有悟与不悟之分 。早认识,则早日脱离苦海,迟认识则久羁红尘,多受感情折磨 。不悟者,只能在孽海情波中翻滚、煎熬 。有悟者,或摆脱儿女之情,按宝玉之祖先荣、宁二公对警幻仙子的嘱托,走仕途经济之路;或抛弃一切,斩断尘缘,完劫回归 。太虚幻境的出现,就整个故事而言,既是故事发展的铺垫,又是故事发展的中介 。不写太虚幻境,就无法预示主要人物的命运;不写太虚幻境,就无法表现宝玉所承受命运巨大压力的程度 。在实际生活中,宝玉的父母、姐妹(林黛玉除外)、兄弟、社会门第都要求宝玉和其他官宦子弟一样,接受命运的安排,走仕途经济之路 。在冥冥之中,又有宝玉的荣、宁二公专门委托警幻仙姑给他指点迷津 。警幻仙姑也不负所托,动之以声色,戒之以仙册 。但宝玉不为所动,以致仙姑叹道:“痴儿不悟” 。第二次窥视仙册时,宝玉虽然有所觉悟,但这个有悟与仙家及社会传统的要求,大相径庭,而是彻底的大彻大悟,斩断十里红尘,撒手腾入空门 。不写太虚幻境,就无法从更高的层次上,表现木石之盟与金玉之缘矛盾的深刻内涵 。木石之盟是男女青年由相慕相悦,以至相亲相爱,这是出自内心的感情活动,是故事发展的主导一面 。金玉之缘,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传统封建婚姻,是家庭、社会出于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强加给宝玉的 。宝玉的玉石上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项圈上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确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对子,这里曹雪芹将一副对子的八个字与封建时代合婚用的庚贴里的八字,巧妙地混为一谈,就从更高的层次上说明金玉之缘,是冥冥上天的意愿,也就是实际意义上最高统治者的意愿 。这既可证明金玉之缘纯由他人命定,又可表明金玉之缘是在多大的压力下结合的 。金玉之缘结合了,表面看胜利了,但实际上却是失败了,一个遁入空门,一个以死殉情,一个独守空闺,铸成婚姻家庭大悲剧 。木石之盟失败了,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是胜利了,以生命抗争,以抛弃一切的抗争,终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崇高爱情的典型 。
写太虚幻境还有一重更深的意义,批评与鞭挞了十二金钗里的伪君子假道学 。统观《红楼梦》一书,与宝玉有肉体关系的女性,挑明的只有宝钗与袭人,隐隐约约的是侍候宝玉洗澡的碧痕(第三十一回),可以略去不论 。以梦暗示的有秦可卿 。这三个女性尽管身份、辈份不一样,但都工于心计,说的是道德仁义、仕途经济,心里想的手里做的却是另外一套利己损人的伎俩 。宝钗自从相见宝玉后,用尽心机往未来的宝二奶奶的宝座上挤去 。劝说宝玉的理论武器是仕途经济 。宝玉在二十八回里原也爱慕过宝钗的美貌容姿,这本是人之常情,但一听到她的宏论,立即就冷了下来,婚后发现娶的竟是宝钗,最终决裂而去 。袭人虽是丫环,第一个挑逗与引诱宝玉和自己发生肉体关系的是她,但她在王夫人面前进谗言时,却满脸“正气”,说的是男女大防如何如何重要,似乎她是天底下第一个正经女人,以致获得了候补姨娘身份 。最终还是琵琶别抱 。秦氏可卿在书里着墨不多,但多处暗示了与贾珍有乱伦的关系,又暗示了与宝玉也有苟且之情 。不论用什么道德标准来衡量,都很难说她是一个清白干净的女性,就是这么一个女性,死后偏偏托梦王熙凤,大谈特谈置祭田,设家塾的重要性,告诫盛极必衰、早为儿孙留下退路的道理 。一副面孔,庄严得很,神圣得很 。与在仙境的形象,与在实际生活的形象,完全南辕北辙,截然不同 。
与宝玉有真正爱情的,小姐里是黛玉,丫鬟里是晴雯 。这两个人的共同之处是,蔑视世俗的礼教,不讲虚伪的道德说教,不懂得世间丑恶人情世故 。所以她们与宝玉有着一份真正相爱相亲至挚情爱的关系,“芙蓉女儿诔”与宝玉最后出家就是证明 。但这两位女性与宝玉的情爱关系一直是纯精神的,她们至死冰清玉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