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楼梦这么出名?( 四 )


框架结构之四,以甄宝玉故事对比贾宝玉故事 。甄家与贾家原是世交,两家的家庭背景极其相似,两家的两位公子都叫宝玉,两位宝玉又有同样的相貌,同样的性情,同样的爱好 。两个家庭又都经历了由盛而衰,由烈火烹油到门庭萧索的巨变 。但两家的宝玉在经历了“抄家”浩劫后,却走了两条迥然相异的人生道路 。甄宝玉家道中落后,翻然悔悟,觉今是而昨非,从此关心仕途经济,与险恶的仕途、虚伪的道德,妥协言和,由真而假 。贾宝玉则与之相反,虽经历了同样的抄家厄运,但仍坚持往昔的性情、爱好,蔑视世俗礼法,热爱纯洁真贞的爱情,但这一切在尘世中都不可得,终于抛弃一切,遁入空门,由假返真,重归大荒山 。就情节而言,真假宝玉相识、相交、相弃,不仅制造了种种悬念,而且也使及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这两个宝玉的经历,与太虚幻境中两幅对联,遥遥相应 。
在几个比较完整的大故事中,又夹杂一些零星的小故事,如妙玉的故事,贾蔷与龄官的故事,贾芸与小红的故事,倪二金刚与贾芸的故事,金寡妇的故事,这些并没有贯穿始终的小故事,放在大框架里,与其他故事复叠、交叉,可以同样产生有一定认识意义的思想内涵 。

四则并行不背、相互渗透、相互交缠贯穿始终的故事,由于作者曹雪芹采用了超前的多维时空交叉的复叠框架结构,既可使一个故事里的各个情节,与各个情节里的许多细节,或综合分析,或分类分析,或单项分析,都可以引发许多值得思考、值得认识的人生课题,还可以将某一故事里的某个情节、某个细节与另一个故事里的某个情节、某个细节,作大跨度的分析、比较,从而引发出对社会、对人生更深沉更尖锐的思索,并闪发出哲理性的思维光芒 。
以第一框架里的两个故事为例,假故事引出真故事 。这两个双双并行,交错复叠的故事,其中就蕴涵了许许多多值得比较值得分析的论题 。先从人物分析这个较大的角度着手,贾雨村、贾政是分属于西个不同故事里的主要人物 。但由于两个并行的故事交错复叠,他们两人不仅相识相交而且相互为用地推动了《红楼梦》故事的发展,并互为表里地表现了封建末世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切不可将贾雨村视作颟顸无能或贪婪狡黠的封建官吏,贾雨村的特点在于他在干坏事的时候,还口仁义道德,在仁义道德说教的时候,心里又时时盘算着如何损人害人,不择手段地向上爬去 。当门子告之以护官符帮贾雨村走出困境后,贾雨村不仅没有酬谢自己当年穷困落魄寄居葫芦庙时相识的小沙弥出身的门子,而且终于“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当贾雨村得知被拐卖的英莲正是自己恩人甄士隐之女时,不仅没有秉公断案,使英莲冤有所伸,身有所归,而且听从门子的话,将英莲断给打死钟爱英莲的冯渊的凶手薛蟠 。当贾雨村在知机县急流津遇恩人甄士隐时,先是假装痴呆“一时想不起来”,继而又妄想仙翁能佑护他仕途兴旺升官发财,说“倘蒙不弃,京寓甚近,学生当得供奉,得以朝夕聆教” 。当甄士隐不为所动时,就忙着“公务”去了 。贾雨村渡河后回头望到庙里着火,毫无转身援救之意 。在知机县并不“知机”,遇急流津全无“勇退”之心 。按说贾府亦大有恩于贾雨村,不仅为他起复了因贪酷而革职的官位,而且因他与贾府常常走动,官职越做越大,爬到了兵部尚书的高位 。贾雨村假冒与贾府同宗,时时出入贾府,附庸风雅.当贾府可能被抄时,不仅没有出面营救,而且投井下石,对贾府的被抄起了催化促进作用 。这样就使一个极懂“仕途经济”忘恩负义之徒的形象,跃然纸上 。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贾宝玉为什么一听人劝他留心“仕途经济”就极为反感的原因所在 。
在真故事里的贾政,与贾雨村有所不同,属于另一类型的封建官僚 。封建社会里的官吏,一种是象贾雨村那样,通过一级一级的科举考试,最后“学而优则仕”,叫做“正途”出身;还有一种是因祖上的功勋,“恩荫”而做官的,叫“旁途”出身,还有从基层保荐的而做官的,还有通过用钱捐官的,统统称之为“旁途” 。贾政就是以“恩荫”而入仕的 。因为出身“旁途”,官就做不大,始终在主事、员外郎、员外、郎中之间徘徊,充当中下层官吏 。他外放过一次江西粮道,因为无能,纵使家仆贪污勒索,被劾而归 。贾政做官不在官职的大小、俸禄的多寡,因为他拥有巨大的产业与数不清的钱财,做官只是他酬谢皇恩的一种形式,是他无所事事生活里的一种排遣 。因为贾政读过一些书,在与帮闲的清客相公相处时,以风流高雅自居,在与家人相处,特别与贾宝玉相处时,以严厉戾悍而著称 。他一生推荐过一个人,即酷吏贾雨村 。贾政与他同辈的贾赦、贾敬表面上有所不同,因为他勤劳奉仕,因为他满口孔孟之道,但骨子里,却是一丘之貉 。贾政既不会治家,更不会治国,是个典型颟顸无能封建官僚 。在训诫贾宝玉不好读书,喜爱女孩时,似乎满脸正气,但他又拥有一妻二妾,以宣泄其淫欲 。更为不堪的是,当其妾赵姨娘病危时,弃之不顾 。贾政者,假正经也 。贾政与贾雨村,一个正途,一个旁途 。一个贪污勒索、溜须拍马、拼命上爬、草菅人命;一个昏庸无能、附庸风雅、假装正经、碌碌无为 。一正一反,既向读者表明了所谓关心“仕途经济”是些什么样的人,又向人们显示了封建末世的官僚的共同嘴脸 。这就将大厦将倾的封建末世景象,从又一个侧面显示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