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怎么写?( 九 )


2、动手操作法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 , 不如手做一遍” 。可见 , 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本节课中 , 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种活动获取新知 , 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 还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 , 设疑导入 。
首先创设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 , 哪本比较薄这一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再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 并用手势表示一下 ,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 使学生在动手表示的过程中 , 温故旧知 。再从毫米产生的两个维度出发:一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产生的需要 , 二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不够精确时产生的需要 , 设置测量学生身边的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厚度这样的情境(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不是整厘米的 , 厚度不到1厘米) , 从而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 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 。
(二)、自主探索 , 发现新知
1、认识毫米
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尺子 , 再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说明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
2、体会1毫米的长度
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1分硬币的厚度 , 再与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 ,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 由此让学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 , 再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 请学生扮演毫米 , 跟其他同学说一说毫米的特点 ,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哪些地方的长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
3、操作作演示 , 引导学生推理得出1厘米=10毫米
先让学生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 再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 多媒体演示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 从而验证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
这一环节教学时 , 让学生自已去观察 , 在观察中发现新知 , 在交流中归纳新知 ,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 , 使学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 , 从而建立起1毫米的长度观念 , 形成表象 , 这样很好的突出了重点 , 分散了难点 , 教师再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 , 让学生去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 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结论 , 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